在浙江,乃至全国,提起铅笔企业,浙南铅笔有限公司可以是说声名显赫。只要一提起“浙南铅笔”,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总经理周光军,他是“浙南铅笔”的柱梁、是“浙南铅笔”的骄傲、是“浙南铅笔”的形象,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以出色的管理、傲人的业绩征服同行,成为庆元铅笔行业的领头人。
时光荏苒,当年的茅草房已经被整齐的厂房代替,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现在也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浙南铅笔有限公司,周光军向我们述说了他20多年的创业历程。
【视频】周光军:一个常胜将军的创业“笔画”
年少有为
1981年,18岁的周光军高中毕业,就回到老家——黄田镇湖头村务农。然而,就在当年刚刚恢复的村长选举,悄然改变了他今后的命运。
经过村民投票,年纪轻轻的周光军当选了村长。很快,周光军就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以及年轻人的干劲,修路、拉电……为村里样样事情都做得有声有色的。
由于村里的工作出色,周光军的才能得到了乡镇领导的肯定和赏识。1985年,乡镇领导派他去筹建火柴盒片厂。这一年,周光军才22岁,完全不懂如何办企业,甚至不知道办企业的目的是赚钱。就这样,周光军领着一帮人筹建起了火柴盒片厂。
“那时办企业的条件和艰辛,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和经历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通讯和交通。”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周光军感慨万千。当时,周光军搞企业需要经常对外联系,他要打一个电话到丽水,需要人工中转五次,他要拿着电话不停地叫着“喂……”,有时要“喂”上三小时才能接到丽水;至于交通,到丽水的车两天一班,他要早早起来坐天目山三轮车赶到柏渡口去等,如果赶不上,就又得等上两天。
面对困难,周光军没有气馁,他敢说敢做、雷厉风行,经过三年的拼搏,硬是将火柴盒片厂办成全县最好的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一级工资最高、员工最多、奖金最高、产值最高的企业。
与铅笔结缘
上世纪90年代初,周光军离开了乡镇企业,到上海做外贸生意,并于1993年回到黄田,创办了小竹笋罐头厂和雪糕片厂两家小厂。
就在周光军精心经营两家小厂时,一位昔日的好友找到了他,请他到浙南铅笔厂帮忙。创办于1978年的浙南铅笔厂由于经营不善,此时早已是负债累累,资不抵债了。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妻子极力反对,亲友好心劝告,周光军一度难以抉择,矛盾不已。但蛟龙终非浅水困,周光军不甘心只经营着两家小厂,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铅笔厂重振昔日雄风。
1997年1月1日,周光军横下一条心,将两家小厂托付给亲戚管理,自己买了一箱康师傅碗面,和好友一头扎进了铅笔厂,与铅笔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经过调查,周光军信心倍增,他发现,铅笔厂订单很多,只是由于管理不规范,资金缺乏,缺少生产能力。为此,周光军亲自将铅笔厂的老骨干一个个请了回来,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今后的发展规划。他还依靠自己的关系,取得县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买来了新的先进生产设备。在这期间,周光军是没日没夜蹲守在车间,亲自参与制笔,这感染了员工,大家纷纷加班加点。
通过一年的努力,浙南铅笔实现销售总额500多万元,税收30多万元,重新步入正常生产轨道。
1998年,就在周光军一门心思管理铅笔厂时,他自己的两家小厂却面临倒闭的危险,浙南铅笔厂也面临着改制。此时的周光军,又面对了新的抉择,是回去经营自己的小厂,还是留下?
“如果周总离开,铅笔厂又得回到以前,我们又要下岗了……”一次,周光军偶然听到几名工人的谈话,让他做出了选择。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两家小厂,正式接手了铅笔厂,并更名为浙南铅笔有限公司。
转战宁波
铅笔厂所需的原材料要从东北拉来,生产的铅笔要运往宁波销售,这其中的交通运输成本很高。“何不到外面再建立一个厂房,减少成本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周光军的想法得到了公司股东的大力支持。
1999年,周光军到宁波考察。在宁波,由于人生地不熟,周光军碰了不少钉子也吃了不少苦,他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几乎跑遍了宁波的每个角落,才找到合适的生产厂房。
2000年,宁波江北浙南铅笔有限公司成立后,生意非常火爆。周光军发现,他们生产的木制铅笔正好填补了宁波文具市场的空白。此时,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也找到了他,每年为他提供上百万的订单。
2002年,周光军筹借了1000万元在宁波镇海买下了20亩地,将江北的铅笔厂搬到镇海,成立了宁波市双同文具有限公司,宁波公司也逐步成为一家集文具研发、出口、生产一条龙生产经销的企业。
如今,浙南铅笔有限公司已建立宁波双同文具有限公司、浙江欧迪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松溪汇联文具有限公司三家下属公司,拥有资产近亿元,成为浙江最大的铅笔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
凭借东风,羽化成龙,周光军就是这样的人,凭借改革的东风,志存高远,积极充实自己,在不断进取中,羽化成龙。我们深信,周光军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