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楼D区5066号,纸盒、植绒盒、木盒、塑胶盒、道具玉器包装盒、手表盒、托盘、托座、纱布袋、绒布袋等各种首饰包琳琅满目,这个不大的店面满满当当,而又显得整齐干净。店主张东娟打开笔记本,通过视频聊天工具,熟练地和外国客商洽谈生意。没过几分钟,张东娟点击鼠标,一张来自马来西亚的订单接收成功。她站起身前去位于义乌荷叶塘工业区的工厂,准备给客户赶制样品,又开始她充实而忙碌的一天。
【视频】张东娟:包装“超凡”人生
张东娟是松源镇牛路洋村人,作为家里的“老二”,她从小就非常懂事,特别体谅父母的艰辛。提着妈妈新做的几件衣服,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1998年,这位农村姑娘来到温州。
“原来城市的生活是如此现实。”摩天大楼、高级轿车、洋房别墅,许多新鲜的事物让张东娟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召唤,而高档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让初到温州的她有些不知所措。“就从打工妹开始吧!”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经验,在异乡创业谈何容易,张东娟并没有心浮气躁,而是进入一家包装盒外贸公司,从月工资只有600元的打工妹开始,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开启了创业“资本”的积累。
学习是那个时候张东娟生活的主旋律,和同事学,和老板学,和客户学,甚至和竞争对手学。“把别人会的全部学会,把别人不会的也先去尝试学习,胜利的天平就会向你倾斜了。”在那段时间里,张东娟的辛苦钱不仅要支付自己生活开销,还要供妹妹念中专。
节俭朴素的生活、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张东娟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毅好强的性格,克服困难和压力,就这样过了3年,终于让她赢得了机会。
2000年,公司要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公司主管力挺张东娟,让她全权负责广州业务,同时也给她一个任务:全面打开珠三角市场。从打工妹成为公司的地区负责人,张东娟知道自己的份量有多少,处理任何事情都站在公司的角度,每下一个单子都亲自过问,公司业绩每年涨幅30%以上。
“替别人打工,不如替自己打工。”在业务上获得成绩之后,张东娟开始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她带上全部积蓄3万5千元,只身来到义乌。
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简单。2003年,张东娟成立了一家包装盒代卖公司。这种要在客户和厂家两头跑的公司看似简单,其实常常“两头空”。
一天没有盈利,就意味着亏损。吃饭的钱能节省下来,但房租、水电开销非常大。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客户、找工厂,结果没多久就被偷了。换了一辆三轮车,没几天又不见了。
创业路上的不顺利,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她经常夜不能寐,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走出困境。忽然一个想法浮现:“既然不能为原来的公司工作,何不寻求‘老东家’的支持?”
张东娟得到原来公司的鼎力相助,从10万元的小单开始,她既找到固定厂家,又不断开拓出新的客户,公司运行越来越顺,当年拿下100多万元的订单。
“没有自己的工厂,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没有话语权,永远处于被动。”在包装盒行业几年的摸打滚爬,张东娟决定自己开工厂、创品牌,于是2005年成立了“义乌超凡包装公司”。
不要一个客户容易,留住一个客户很难。在义乌这样的“国际卖场”里,竞争十分激烈。张东娟留住客户不仅靠良好的产品质量,更多的是诚实守信的处事风格。
“出问题,不找借口,找原因、想办法。”每年的梅雨季节,包装盒内芯容易受潮。在一次给巴西客户的订单中,产品出厂的时候没有问题,但经过长途运输个别产品发黄了。客户来电投诉,张东娟主动承认错误,并为客户补货。干净、干脆的做法让老外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当然,张东娟也有吃亏的时候。2006年,一家西班牙的公司向她订下8万元的货,要求货到付款。张东娟还是和以往一样生产、发货。结果对方收货后迟迟不肯付款,多次催款,对方每次支付一部分,最终还是少付了2万多元。
张东娟说,自己的公司事实上是客户的工厂,应该时时刻刻为客户着想。不能因为一两个失败而影响了全局。
如今,张东娟业务量越来越大,每年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她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厂里,一份出口捷克的包装盒样品送给张东娟审查,她仔细查看:“这种尺寸的盒子有些内芯是2个缺口,有些是4个,而且客户要求有些竖向切口、有些横向切口,这些都要注意。”
做了十多年的包装盒生意,张东娟对这一行有自己的理解:包装是一门艺术,它就像是产品的一件外衣,能让产品外观更加美丽,吸引顾客的眼球,更能提升产品的档次,提升产品的价值。
走进的义乌超凡包装厂,一个团结、和谐、凝聚力高的生产氛围萦绕在厂区间,张东娟将许多励志的名言警句张贴在厂房里鼓励她的员工。
采访张东娟,记者感受到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有的是脚踏实地的进取和拼搏;没有人前显贵的老板架子,有的是平易近人的真诚和大度;没有急切地渴求名利,有的是高瞻远瞩的精神和作风。
“久蓄凌云志,鹏展在今朝。”张东娟正带领“超凡”包装人不断探索,孜孜以求,把企业做大做强,立足于义乌,放眼于全球,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