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属燕山南麓的华北平原,河网遍布、水道纵横、一马平川;这里有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为的是闯出一片新天地;这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在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大菇棚里,有着他们走出大山天地宽的无限梦想与激情。这里就是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省香河县,因为离北京很近,人们就自然而然的美其名曰“北京庆元村”。
【视频】北京“庆元村”:菇棚里的苦与乐
5月,我们走进了北京庆元村走访这里的老乡们。
走出大山
据悉,庆元籍在京菇农约1500人,分布在北京周边的顺义、海淀、房山、通州及河北香河等地,成为我县颇具地方特色的一支外出创业人才队伍,其中在河北省香河县聚集着我县100多户菇农,成为别具特色的庆元村。
河北香河的菇农们
河北香河 庆元人的菇棚
车驶入香河县郊区,一个个长约100米、宽9米、高3米的菇棚映入眼帘。带路的荷地镇苏湖村的胡开锦说,这些就是我们庆元人的菇棚。
我们首先到了举水乡驻地菇农吴丽明家,说是家,其实就是菇棚旁边用砖瓦垒就的几间简易平房。吴丽明是举水乡月山村人,她和丈夫于1995年到了北京香河,因为发展的还不错,哥哥吴建明一家也到了香河。对于来到北京发展香菇,吴丽明认为跨出这一步是值得的。相比老家而言,这里种菇是主业,所以赚得钱也多些,以生产7万段菇棒为例,一般纯利润有5万多元;而且这里老乡多,忙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帮忙;这一带的治安很好,连门都可以不上锁;对于小孩,眼界更开阔些,闲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们去近郊旅游,河北的廊坊、北戴河,长城、故宫都在边上,出行方便。
举水乡蔡地村的吴远明说,在香河多年,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在老家一出门就见山,这里到处都很平,过一条河,就是香河县城,所以家家户户都有摩托及三轮摩托车,骑10来分钟就可到县城的菜市场。而且小商贩们也会把菇农所需的生活用品送上门来。
周平来自五大堡乡,他说香河这些庆元菇农里面,五大堡的占了五分之四,多数是来自西川村及濛淤村。当时亲带亲、邻带邻出来发展香菇,出来最长的有15年,短的也有7年了,菇农家10岁以下的小孩大多是在香河出生的,俨然成为一个新的五大堡村。
周平说,老家林木资源太有限,到北京做菇是正确的选择。庆元人在外都是凭着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精神,靠双手创造出新的生活。出门在外,大家想着就是多发展些香菇,多赚些钱,过好一点的生活。
荷地镇苏湖村的胡春光是1997年来北京,之前在海淀、顺义做菇,后来到了香河。他说比起打工,种菇稳得多,也多赚些钱,在这里大家都是专职做菇,以前在老家做2万袋香菇就忙得不得了,因为还要兼顾农活。
据调查,在河北香河的菇农大多年龄在三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的,每户平均种植食用菌七八万袋。冬有冬菇,夏有夏菇,除了花菇、香菇,还有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一年之中只有农历四月稍微空闲些。菇农们大都来自庆元东部一带的五大堡、左溪、岭头、举水、贤良、荷地一带。菇农们卖的都是鲜菇,一般菇商们会直接到菇农的大棚来收购香菇。据统计,仅香河,今年香菇就达800万袋。全部在京菇农们所生产的鲜菇占了北京鲜菇市场的30%到40%,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