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庆元 | 丰收圆梦 金秋“尝新”
2024年09月26日 10:58来源:庆元网 作者:陈永生

  春种田禾镶碧玉,秋收稻菽涌黄金。

  金秋,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时节,也是大自然最绚烂的篇章。当夏日的热烈渐渐退去,秋风便带着丝丝凉意,轻轻拂过田野,带来了一片片金黄的海洋。

  在“三农”的世界里,丰收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肯定,也是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

叶松敏 摄

  秋天的天空,格外的高远和清澈。白云悠悠,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映照着金黄的田野,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果实、丰收的喜悦,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辛勤劳作的最好恩赐和奖赏。

  宋朝叶适《陈益谦挽词》:“舍南巷北水同流,稻菽参差各自谋。”在农村,丰收季收获的农作物数不胜数。有金黄的稻谷,微红的番薯,淡黄的玉米,饱满的黄豆,棕色的板栗,等等,村民把它们采收回家,到处充满喜悦的气氛;有水蜜桃、雪梨、葡萄、猕猴桃和早熟桔子等,各种水果挂满了枝头,它们在秋阳的照耀下,变得更加鲜艳诱人;还有南瓜、冬瓜、蒲瓜、生姜、毛芋、红薯等蔬菜,菜农们忙碌着采摘,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所有这些果实,不仅仅是食物,也是农民圆梦的证明,更是农民辛勤劳动的见证。

  在这个季节,农村人不仅收获了物质的丰饶,更收获了精神的满足。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挥汗,都让大家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总之,秋天是感恩的季节,是尝新的季节,是庆祝的季节。

  这里重点选择糯米糍粑(也叫糯米麻糍)来叙述,重现记忆犹新的美味。那时,即联产承包之前,我的家乡,生产队长每年对稻田插什么秧苗都要做一个统筹安排,总要规划一片水田种植糯谷,主要是菇民到外省做剁花香菇时,往往需要走好几天的路程,为了方便和省钱,在收获糯谷后,需要碾成米打成麻糍,带在路上用火烤当午饭吃。

  那个年代,物质相对贫乏,一年一般只有三次机会吃到糯米麻糍。第一次是“尝新”,第二次是蕈山客出门前,第三次是过年。小时候特别期盼是“尝新”,因为量多、管够,可以敞开肚皮吃;第二次只能尝一点点,因为打的麻糍有限,首先要保证蕈山客所带的数量;第三次因为还有黄粿可以吃,就没有那么期待了。

  随着秋日的暖阳渐渐西沉,熟透了的金色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辛勤的农民们点头致意。每一粒稻谷都饱含着阳光的味道,每一穗稻子都承载着希望的重量。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照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那时,有些年份是青黄不接的,因此就迫不及待地开镰收割,他们的身影在稻田中若隐若现,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一穗穗稻谷被整齐地割下,堆成了小山,这其实是大自然最朴实的乐章。这些稻谷,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是他们汗水的结晶。

  晒干,碾米,每个家庭一般都会安排两次尝新,首先是用粳米做饭。全家人一起品尝,以庆祝丰收。有的家庭讲究一些,还会将新米做成的饭,供奉天,供奉地,供奉给祖先,以示感恩。平常需要米饭拌番薯丝,尝新的这一餐,却是亮晶晶的白米饭,而且还有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毛芋和红薯搭配,有的年份家庭主妇还把存放起来招待客人的一点腌猪肉拿出来,加入酒糟,每人可以分到一块,放在饭碗前,一开始舍不得咬,把酒糟肉用筷子挟起来放在饭里摩擦,先吃酒糟,等到添第二碗饭的时候,才肯小口地咬着几乎泛黄的猪肉,猪油从嘴角细细流出,那种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等到稍微空闲一点,家人再聚在一起用糯米做饭打糍粑,即第二次尝新。这是一种传统庆祝丰收方式,也是表达丰收的喜悦。

  我们一家九口,奶奶是长辈,也是一家之主。她安排爷爷搬出石臼、木槌等工具,让母亲清洗干净;同时安排母亲找出木桶、木盆、茶盘、箬叶等,也清洗干净。石臼是用于盛放糯米饭并进行敲打的容器,木槌是用于敲打的工具。然后,奶奶自己动手将糯谷脱壳后的糯米仔细清洗,细心地去除杂质和不完整的米粒。将清洗干净的糯米浸泡在木桶水中,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直到糯米充分吸水变软。再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饭甑中,用大火蒸煮,直到糯米熟透,变成柔软且有黏性的糯米饭。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用有力的双手把饭甑端起,把米饭倒入厅堂的石臼里,再挥动着沉重的木槌,一下一下地敲打着糯米饭。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每一槌都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告诉家人,今年的收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石臼旁边放着一盆已经可以伸手的开水,奶奶洗净双手,挽起袖口,围着青布短裙,半蹲着翻动石臼内的米饭,因为翻动糯米饭,可以确保每一部分都被均匀敲打。她还时不时用手蘸着盆里的水,上下、左右来回翻动,让捶打更加到位,更快细嫩。奶奶配合父亲,一个翻动,一个捶打,真是默契得很,是最佳搭档。

  我们小孩子围在石臼旁,好奇地看着大人们的动作。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期待,不时地伸出小手,想要尝试着帮忙却帮不了忙。笑声和欢呼声,为这个丰收的傍晚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与此同时,母亲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厨房里准备事前已经磨好的豆沙和红糖,“麻糍滚豆沙”是梦寐以求的食物呢,她的脸上挂着温柔的微笑。她不时地抬头看看忙碌的家人,眼中充满了爱意。她知道,这一餐麻糍,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象征。

  捶打麻糍是一种手工活,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关键是拿木槌要稳、捶打要准、要有力度。如果木槌拿不稳,容易伤着翻动麻糍的人。通常,父亲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爷爷来替换歇力。他俩轮流用木槌敲打米饭,直到米饭变得非常黏稠,几乎看不出米粒后。奶奶会说:“停一下。”然后迅速拿起一小块麻糍,放在爷爷嘴巴里,“老头子,你先尝一下,看看细嫩了没有?”如果爷爷说差不多了,就稍微再捶打一下就好了。

  把一臼麻糍提起放在木制的大盆里。我们兄弟姐妹围在一旁,边咽着口水,边拿着空碗和筷子,看着奶奶把麻糍抓起、撕成小块放在豆沙盘里滚豆沙后,再放在碗里,也不坐到桌前,而是站在厅堂里就吃。香甜和软糯的口感,让人在品尝时感到满足和愉悦,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大人们并不这样猴急,而是坐在桌前慢慢吃的,他们品尝着新鲜出炉的麻糍。麻糍的香甜在口中弥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分享着彼此的快乐,这一刻,似乎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了。

  一餐吃不完的,奶奶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箬叶摊开来,做成各种形状和图案,如月饼形状、方形或带有吉祥图案的麻糍,放入篾筛里,摆在通风的地方晾干,以便于保存和食用,或者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糯米麻糍和黄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品尝时总会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自豪。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金秋尝新,不仅仅是一种对食物味道的美好回忆,它承载着家的温暖,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也见证了农村家庭的团结和幸福。这不仅是一次尝新、尝鲜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编辑: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