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庆元记
2018年04月02日 14:52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他他 

  2、咏归桥

  我们从桥上走过,见两位年纪约莫七十岁的白发老者,坐在长凳上弹月琴。左侧老者手法娴熟,弹得忘情;右侧的老者看得认真,一脸崇敬,似在拜师学艺。我们不约而同掏出了手机。他们被异响惊动,右侧的老者羞涩地摆摆手,似乎在说,不要拍,不要拍。

  此时,小城灯火流光溢彩。古桥的廊屋和檐角倒影在河中,随着被风吹皱的水面晃动,仿佛千年的时光都隐藏在这波光褶皱里。

  河是松源溪,从城中央穿越而过。桥是咏归桥,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朋友说,咏归二字,出自孔子《论语·先进》。朋友是研究廊桥的专家,曾编著出版一本厚厚的《庆元廊桥》。我在心里暗念了两遍:“咏归!咏归!”顿觉得这深山中的庆元,自古便不缺具备风雅情怀之人,竟为一座桥取了个如此文绉绉的名字。尤为奇妙的是,穿越了数百年光阴的桥名,与我们眼前所见场景,竟如此高度契合。

  世间所有的桥,都是路的延伸。深藏群山之中的庆元,溪流峡谷纵横,一泓溪水,便硬生生截断了去路,令行路者苦不堪言。从简易的碇步桥、独木桥,到木板桥、石板桥,再到廊桥。民间工匠在与自然艰难的博弈中,逐渐显现出超凡的生活智慧。就地取材,伐木铺桥,起初只是自然的选择,但当榫卯技术撑起飞虹般的木拱,修建起廊屋以遮挡风雨,廊桥的作用便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通行,而是衍生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廊屋的出现,对庆元廊桥是具有革命性的。没有廊屋的木桥,那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座桥。有了屋顶,有了指向天空的飞檐翘角,便围拢起了一个公共的生活空间,人们可以在此歇脚、乘凉、避雨、买卖、祭祀……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农夫贩卒,甚至是家畜野兽,它都一律敞开怀抱。

  有时候,这一方遮天蔽雨的小天地,还成为无家可归者临时的家。位于五大堡乡的濛淤古桥,二十多年前曾毁于一把大火,后由村人筹资重建。听说,那把大火,就是由栖身于此的一位流浪汉引起的。在这个故事中,乡人对廊桥的感情令人敬佩。但给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那位流浪汉,无论他的结局如何,这座濛淤桥,曾经在寒冷的夜晚给他带来过温暖。在过去岁月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是否经常在廊桥中上演呢?

  廊桥的魅力,在于它活在俗世红尘中,既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往往在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譬如,大济村的双门桥,它既是横贯村口的交通要道,又蕴含了“一门双进士”这个激励人心的故事,成为小山村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月山村,短短二里多路的举溪水面上,横跨着十座古廊桥,形成了“二里十桥”的奇观。在这里,廊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桥,而是当地人对居住美学追求的重要元素。

  从咏归桥出来,汇入长街灯火和人流中,市声喧闹,迅速淹没了老人的月琴声。朋友带领我们去看廊桥博物馆,他说,那里详细记录着庆元廊桥非凡的技艺和漫长的发展史。我转身回望,咏归桥如一架飞虹横跨溪面,廊屋、翼角、补天阁与周边的绿树流水融为一体,如此和谐自然。

  “咏归”二字,《论语·先进》中的原文为: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五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想来,那位为桥取名的古人,是借着“咏归”二字,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了。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