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庆元四章
2016年09月22日 10:44   来源: 庆元文艺   作者: 陆布衣  

 

  廊桥遗梦

  站在月山村简易的观景台上,附瞰月山。

  举溪如一条宽绿带,与后山月形的竹林合围成椭圆,将月山村环抱。青山,举溪,廊桥,黄墙,黑瓦。远近的青山,高矮不一,极具画墨的层次感;举溪,由西往东,将月山村轻轻环绕;廊桥,举溪上有“二里十桥”之称,如龙、来凤紧紧呼应;黄墙,黑瓦,是月山村错落有致的民居,透着年轮的神秘。凝视,注目,整个月山村都活跃起来了,俨如一位少妇,浴后出水着宽裙,系着绿腰带,松松的,柔柔的,千种风情,万种韵味。

  “来凤如龙号两桥,重关交锁束溪腰。”

  站在如龙桥头,一下子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那种气势: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不就是写如龙桥吗?龙静卧在举溪上,长虹就是来龙桥,横跨空中。

  这是中国第一座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木拱廊桥,集楼、亭、桥为一体,是古代庆元人民智慧匠心所集。“如龙桥”三个灵动红字,据说是当年名士吴懋修的儿子,七岁神童吴之球所书。

  要准确描写如龙桥,还是很难,我跑到桥底下探个究竟。那些粗壮的圆杉,结构成拱形,相互支撑,犬牙交错,连接处用粗大的铁环包裹,牢牢紧握。各自相抱,勾心斗角。几百年过去了,一点也没有风雨吹损的痕迹,真是奇迹。

  如龙桥中,双眼穿过心形的窗户,遥望着前面的来凤桥,我听到了一个明朝版的廊桥遗梦。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吴、陈两大家族,同住举溪两岸。有一年大旱,两家族的人为了争水,结下了怨仇。后来,只要是干旱,两家族的人就会发生不愉快,越闹越凶。有一年,双方对峙的场景又发生了,这回不一样,真刀真枪,似乎要血战。此时,有人出主意了,双方可以比武分水。结果,双方代表,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了溪水,争斗暂时解决。

  故事来了。比武过程中,如龙和来凤产生了感情,他们决定,要从源头上解决用水问题。他们从银屏山开渠引水,两家族的田地都获得了丰收。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如龙和来凤,结成了夫妇。

  吴陈两家族,为了纪念这美好的事情,就修建了两座桥,一座如龙,一座来凤,用来警示后代子孙,吴陈两家,永远都要和睦恩爱。

  几百年后,如龙,来凤,依然恩爱,它们静卧举溪,日日和月山人相伴,夜夜与举溪水唱和。

  举溪畔茶馆。圆脸微胖,一脸笑意的少妇,在给我们泡茶,银屏茶,当地土茶,细条绿片,制作粗糙,却是云雾山中来,涤荡人的心肺。品着银屏,大伙觉着少妇的口音,似乎来自更南的南方,一问,果然,这是一位越南媳妇,黄,翠,妙,她一字一句告诉我们她的中国名字。热心人马上围拢来介绍:翠妙嫁来月山不到两年,却是我们“月山春晚”的骨干演员了!

  不得不说“月山春晚”。

  1981年的春节,几位文艺骨干,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就是“月山春晚”的原始雏形。这一粒“春晚”的种子,经数年辛勤栽培,果实终于饱满,还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现在的“月山春晚”,已经相当有档次了,整个舞台都以廊桥为背景,走廊桥,说廊桥,唱廊桥,田野山川,生活劳作,都化在了诗意的廊桥里,廊桥就是月山人的精神寄托,廊桥就是月山人的魂魄所在。

  鸟鸣,山幽,廊桥的梦正长。

(编辑: 陈沛沛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