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贯彻全县干部大会及两会精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重点欠发达县,要牢固树立“一个不关注民生的政府不配是人民的政府,一个不重视民生工作的干部不配做党的干部”的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作为重点欠发达县,在2011至2013年间,我县将享受省委、省政府给予的每年2亿元的特别扶持政策。这将为我县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群众增收致富和改善民生奠定基础和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行动计划若干意见的安排,围绕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借助政策机遇,加大投入,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充分挖掘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坚持走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保障发展之路,通过创新政策措施促进群众增收,通过群众增收促进民生发展,着力做大平台、做优产业、做好服务,确保实效,扎实推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项目建设,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一个“转”字、突出一个“快”字、实现一个“好”字。
“转”,就是要转变观念。增收致富要上下联动,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一头冷”,干部要想办法,群众要学榜样。转变干部群众中“小富即满,小富即安”、“藏富不露,有经不授”等思想,形成学富比富赶富超富的增收致富氛围;转变传统小农经济意识,树立规模商品经济的理念;转变“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想法,积极学习外地致富增收,转型升级的经验;转变“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劳动率,资源消耗率,提升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和效益率,重点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上有突破;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创新农副产品营销模式,好好利用生态第一县的品牌,使农副产品增值升值;转变习惯于停留在一般性号召的工作方式,乡镇要抓点做样,树立一批增收致富集体和个人的创业创新典型。
“快”,就是全县上下要在“第一个做好项目规划、第一个启动项目实施和率先制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率先召开项目融资对接会、率先组织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这条主线,以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三大类特扶项目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将政策的有力支持与群众的艰苦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全力组织实施《庆元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规划》,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民生水平提升、内生功能增强的目标。
“好”,就是要按照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的要求,大力支持和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生态化、农业产业园区化、农副产品标准化、产业基地景点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食用菌产业园区和中心镇产业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要按照“家家有政策、户户有项目、年年都增收、人人都脱贫”的要求,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扶贫、社会帮扶、结对帮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拓展扶持范围、突出扶持重点、改进扶持方式,大力促进低收入群众提高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改善民生一定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要按照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要求,以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培育和村庄整治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低碳家园,美丽乡村。要统筹区域人口布局,以屏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推进高山远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转移搬迁,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环境,培训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要立足长远规划,加快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大社保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农工作始终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各部门要在全县的统一部署下,上下一心,争先创优,以“学先进、找差距、比干劲、创业绩、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要求,坚定信心、只争朝夕,全力推进群众增收致富项目改革创新,全速加快群众增收致富项目建设步伐,全面落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各项任务,县委也将以群众增收致富的实际成效来定奖惩,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