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3日,我随县党政代表团赴闽考察,福建西北部强劲的发展态势让我感到震惊,他们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所释放的活力对我很有触动,他们一以贯之的领导作风和上下一心的精神让我感动。作为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我将考察的重点放在旅游业上,其中泰宁的旅游工作对我触动更大。同时,由于泰宁的旅游在初始阶段与庆元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主要以泰宁为考察对象,现将考察心得报告如下:
一、泰宁旅游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一)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泰宁县旅游工作开展十几年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政策延续外,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我县讲旅游也有6个年头了,县委、县政府领导也非常重视,逢会必讲,但落到实处较难,工作起色不大。从旅游局层面来说,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多调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我县旅游资源分散在相关部门,形成割裂的风景,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县委书记陈景飞考察旅游时提出相关景区景点建设的弊端,就是这种不合理机制造成的结果之一;二是旅游管理部门队伍建设落后,人员少,班子弱,职能缺,不可能对全县旅游工作进行有效运作。
(三)合力兴旅氛围不够。我们先不必说要像泰宁那样万人空巷送专家,就从政府部门层面来说,也是缺少沟通的。比如,十八卡度假区项目是以县政府批准的“十一五”旅游规划项目,而且还是市政府去年督查前期进展的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可去年十八卡旧村却被平整造田了。
(四)争取外援的力度不够。对于庆元这样的欠发达县,没有外援是不行的。陈景飞书记讲过,旅游不是旅游局一家的事,建议县委、县政府再次发动相关单位“跑部进厅”,争取政策支持,作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
五)重新制定激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导向不行。以往的优惠政策引导作用不大,不能适应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必须重新制定。
(六)重新考虑庆元旅游到底以什么吸引人。庆元以前打了众多的品牌,但我们认为,品牌多了就没特色。要在区域合作中取得对等的地位,就应该有实力对等的旅游产品。我们要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金名片,我们应该做好“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廊桥之乡”和“中国香菇城”的文章,开展其文化挖掘和品系开发,把廊桥旅游和科举文化涵盖其中,“菇香(乡)廊桥,养生庆元”。形成具有庆元特色旅游产品树型品系,把庆元打造成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七)庆元的旅游大有可为。泰宁旅游资源可以归纳为“一湖风光,两峡秀色”和“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他们的客源市场仍以上海为主,约占40%。庆元的生态环境很有优势,科举文化也有特色,同是以长三角和福建市场为主要客源地,泰宁能有良好的发展,那么庆元旅游也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踏实落实“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认真谋划“十二五”旅游发展战略。
随着我县区域交通环境的改善,庆元将成为联系“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纽带,区位劣势将彻底消除,“十二五”将是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拐点。因此,“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认真谋划,狠抓落实,为庆元旅游的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旅游工作的运行机制。强化“庆元县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在指导、协调旅游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庆元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政府性旅游投资项目的实施和实施旅游项目招商。
2、客源市场定位。我县旅游客源市场的传统定位是以周边县市为基础市场,以“长三角”和福建为一级市场。鉴于“海西区”潜在的广阔客源市场,近二年和“十二五”期间要改变以往重“长三角”轻“海西区”的市场攻略,加紧拓展“海西区”。同时,鉴于“海西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超前的发展态势,加快旅游市场对接,实施旅游产业的“山海协作”工程和名山合作工程,逐渐摆脱浙西南特别是庆元旅游板块边缘化的局面,使庆元逐步成为两大经济区的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中心。
3、继续加强“一带四区一中心”旅游项目建设。构建功能更加完善的大景区旅游框架,特别是要致力于建设核心景区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要注重区域形象的提升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逐步形成区域形象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特色文化浓郁的精品旅游区,为全力构建“华东区域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4、着力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对外做好区域旅游交通的连接,谋划龙庆高速、宁衢铁路、庆景青公路、庆(元)寿(宁)高速,加强庆元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区内做好旅游“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同时,积极应对自驾游高速发展趋势,整合自然风光好且乡村风情浓郁的自驾游线路。
5、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产业要素,推出具有菇乡特色的旅游专线,努力打造较成熟的旅游产品,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改变以往有品牌无产品、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使我们的旅游品牌更有市场影响力,使我们的旅游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
6、加强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致力于解决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人员少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建立起一支与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二是逐步提高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