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现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以下简称:南接海西)的战略部署,提出“领先一步、主动融入、全面对接、重点突出”的总要求,并在6月底7月初,县四套班子领导,10个部门和20个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庆元县党政考察团,到福建、南平、宁德、武夷山、泰宁、福鼎和寿宁等7个县市考察学习,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和周密的安排,本人有幸成为考察团成员,这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学习,是解放思想之旅、开拓眼界之旅、对接融入之旅、坚定信心之旅,深深感受到海西发展的快速步伐,同时更深刻体会县委、县政府“南接海西”的及时和正确决策,倍受紧迫感和责任感,笔者就“南接海西”,谈点粗浅认识。
一、“南接海西”战略目标的认识
(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举措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我县与海西区有地缘、人缘和商缘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县委、县政府紧抓时代脉搏,作出明智决策,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的延伸,可以说立意高深、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根据《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我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宁德港的建设,这将是距我县最近的港口,我县出海之路。
宁德市全市海岸线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9.34万公顷,均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北至南分布沙埕湾、牙城湾、里山湾、福宁湾和三都澳等20多个优良港湾,这些港湾深水岸线达110.36公里,可供建设10-50万吨泊位。不论北上秦皇岛、大连,还是南下广州、香港、海南,或东出日本,航程均在800海里左右,居环南、环西太平洋两个经济繁荣圈的交叉点,居沿海大轮航线航程仅30海里。
宁德港规划分2个发展阶段:一是近中期以大型临海产业建设带动港口发展,以城市和综合交通等配套设施发展支持港口资源规模化开发,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业港为主体的区域性重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量突破100万标箱。二是中远期依托辐射纵深腹地的大型集疏运通道,开发海陆联运,水水中转和现代物流业,最终发展成为综合性国际化深水大港,进入国家主要港口行列。
宁德港的开发建设为浙南闽北提供了共同享受国家政策和发展的空间,体现了大范围、宽领域、全方位的大开放理念的要求,体现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这从吕祖善省长对陈景飞书记调研报告的批示和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接见了我县党政考察团的主要领导等得到印证。
(三)谋求我县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喜人,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和后发动力,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放开手脚。对接海西经济区,有利于我县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加快跃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降低成本,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加强浙南闽北经贸联系,促进两地经济连成一体,是我县谋求跨越发展,助推经济起飞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