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封专利在中国捍菇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加速菇业向全国发展
砍花法栽培香菇因为其所占场地广阔,砍伐量大,在漫长的整个冬春,都必须持续不断地砍伐林木,采收与烘干、销售香菇。其与当地的纠纷,与当地商贾之间的贸易争执,与沿途州县官府之间的矛盾等,可想而知。
皇封专利虽然是基于安定民心,以利于明初之统治秩序这一前提下产生的,但其切合当时龙、庆、景三县菇民区的特定的天、地、人之条件。使三县菇民在皇权保护下,给菇民以适度的宽容。栽培商贸活动中,与菇民发生矛盾时,往往为菇民加上一层特权的外衣,为这些十分贫困的菇农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自此以后,菇民加速了向南方十一省山区发展。专利权一直延续到清朝乃至民国。
乾隆年间,菇业兴旺时,三县菇民人数多达15万,仅庆元当时的9万人口中,菇民就有6万。至今三县菇民之后代世代繁衍于南方十一山区者为数不少,如江西景德镇市金竹山乡、浮梁县福港乡,有些村庄全村皆为龙泉籍菇民。浙江昌化、安徽宁国,以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山区,皆有菇民之后裔,这也是菇民区在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下,一种自发的移民现象。砍花法技术也随之输出,从以后的香菇生产发展可以看出,其作用是积极的。
(二)菇民区社会相对稳定
皇封专利给贫穷困苦的三县菇民以菇业谋生相对地提供了一个法的保护,菇民的艰辛劳动在当时虽为富有者提供了美味佳肴,却也养活了自己,同时对菇民区人民的繁衍生息、经济、文化、交通事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菇业鼎盛时期,正是三县经济、文化、交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考证:三县菇民区的重要道路、桥梁、神庙、学校、村落,似乎无一不是以菇银兴建的。菇民区历来粮食无法自给,全赖菇民返乡时购回。倘若明清时期,没有一个香菇业作为主业支撑菇民区,那么,这个地区经济早已崩溃。这一点凡亲身体验或亲身调查过菇民区经济的历代有识之士,见解都是一致的。陈国钧的研究也认为:“菇业能否振兴,不惟关系此十余万人的生计,而且为龙、庆、景整个金融所系……则影响所及,势必引起浙南农村社会之崩溃”。
(三)强化了菇民技术上因循守旧
皇封专利也强化了菇民技术上的守旧观念,使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栽培队伍仅限于这三县菇民,使香菇生产在我国整个山区经济中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