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庆元丨亦饮亦食“立夏羹”
2024年05月07日 16:46来源: 作者:鲍晓珺

  编者按:庆元是美食的天堂,每个节气似乎都有对应的传统美食。“立夏”将至,庆元特色“立夏羹”又将随风飘香……今刊发东西部乡镇两位乡土文化爱好者关于“立夏羹”的文章,意在让大家更好体验“节气”之美、感受菇乡美食文化魅力……

  “大妹妹,今天做好吃的,来不?”一大早,最小的表姐又来电了。

  “立夏羹!”

  嘿嘿,睡意顿消。一起长大的贤惠表姐,深得舅妈嫡传,做得地道黄田立夏羹。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始也,表示孟夏时节的开始。《尔雅》里说:“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直立长大了。庆元各地都有立夏喝羹的习俗,但在黄田、竹口一带与其他地方做法不同,看似简单一锅羹,实则每一步都要精心准备和操作。

  选材磨浆。立夏头一天,将糯米、白米、黄豆按1:1:1比例清洗浸泡。立夏一早,女主人们熟练地架起石磨盘,当细腻的乳白色浆液从磨盘上缓缓流下时,孩子们已开始雀跃相邀了:“中午来我家吃羹。”

  熬制底汤。熬汤,是个慢细活,生火以大块木材为佳,这样铁锅受热均匀,火小了,太耗时;火大了,易糊底。有经验的女主人们还有一招防粘锅:用肥猪肉擦拭大铁锅,待锅吃透油,再倒入用冷水调好的浆液。接着,搬条高脚板凳坐下,拿长柄勺慢慢搅动,不时刮刮锅底,小时候母亲常把这份活交给我们姐妹。被火苗映红的昏暗灶台边,伴随着欢笑声、锅勺声、浆液晃动声,底汤由稀变稠,香味四起,当小气泡变成大气泡时,入一把面条或粉干,继续搅动,直到面条粉干熟软。

  烹炒和料。和料可根据个人爱好搭配,时令小笋、荞头、小香菇、黑木耳、猪肉是标配,混炒后装盘待用,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炒碗黄豆。和料入汤,再撒一把葱增色增香,一锅滑爽甜糯、老少皆宜、营养丰富的立夏羹成了!

  喝立夏羹的习俗,已不知道该追溯到哪个年代了。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耕”含有“治田”“种田”之意。相传在周朝,立夏这天,帝王还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派朝廷官员分赴各地勉励督促农民抓紧耕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喝“立夏羹”(“羹”与“耕”近音相近),绝非只为一饱口福,实乃意味深长。它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耕田插秧季节到了,警示人们莫忘农时、莫误农耕、勤勉劳作,以期稻谷满仓。

  而在以杂粮为主食、菜肴偏单调的艰辛年代,用白米作主材、丰富的荤素菜做和料以食,既意在为即将投入耕田插秧的农人添加营养、增强体质,更以此强调立夏耕田插秧的无可替代性和不可须臾延误,同时还暗示着稻谷在中国传统五谷中的最为高贵。

  民间有女孩子喝“七家羹,才光生(方言,意为漂亮)”的说法。许是物质缺乏的年代,立夏羹是一年一见的稀罕营养食物。当日,家家户户开门纳客,姐姐们也总是乐得携弟带妹,相约从村头玩到村尾,累了渴了饿了,不请自来,盛一碗温在大锅里的羹,“呼呼”下肚,亦饮亦食。

  在老人的口传中,还有一个笑话。据说当年国民党部队来到黄田,碰巧是立夏,看到家家有锅立夏羹,黏黏稠稠,不知为何物,还误以为是老百姓对付他们的什么秘密武器呢!

  如今,立夏羹是每年不可或缺的美食,因为它承载了年少时期的美好记忆。立夏羹,也成了黄田在外游子的一抹乡愁。

    (编辑:沈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