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专题专栏  >  衢宁铁路  >  我与衢宁铁路的故事   正文
千山万水驶出“绿巨人”
2022年03月02日 10:21来源:庆元网 作者:通讯员 陈喜儿

  都说“近乡情更怯”,在信息通达的当下,即便未回乡,只把笔尖落于“家乡”的字眼上,此情也早已“怯”。

  十一月初的北京,匆匆下了一场大雪,秋意未尽,凛冬已至。金黄的银杏叶落了一地,踩在脚下沙沙作响。北风过后,眼前的树干已经光秃秃的了,思绪却如大水漫灌,把我拉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家乡——庆元。

  我想,此时此刻,家乡依然山清水秀,不论寒来暑往,一年四季皆绿意盎然。隔着千山万水,仍然能清晰地回想起,当年那个拖着行李箱,羞赧、不安又满怀憧憬的18岁出门远行的自己。

  那时候的我们,要坐长途汽车出门,一路颠簸,到省城要开足整整一天时间。山路十八弯,路很陡,情很长,省城于我们,都是很遥远的距离。受地理位置所限,从山区走出这一步,需要怀揣十几年寒窗苦读的书,父老乡亲凑齐的学费,还有父母亲的谆谆嘱托,似乎要承载着“全村的希望”。

  ——而走出大山的我们,仿佛是那个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点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那一年,是2004年。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那时的我,捧读铁凝笔下的《哦,香雪》,时常垫脚翘望,“什么时候,我们县也能通上火车啊?”我们同样身处在大山的褶皱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勤勤勉勉,沉默无言。

  好比那个只停留一分钟的“台儿沟”小站,一分钟里,能看见铁轨带来的斑斓的五彩世界——那是“外面的世界”——我们也在盼望,那个属于我们的铁轨铺排的新时代什么时候到来。

  等了五年,十年,十五年,火车始终没有动静。在绿皮车时代,从丽水到杭州要坐五个小时的时代,火车没有来;在动车时代,从丽水到杭州缩短到三个小时,火车没有来。

  我们好像是被火车“遗忘”的一个县,以至于在经年累月的期待之下,终于断了对火车的念想,出门依旧只能乘汽车,在盘山公路的颠簸中,穿过一座又一座隧道,看着瓦房变楼房,村路变街道,在风景的切换中,切换着我们的视野和境遇。

  2012年,我从庆元“远嫁”衢州,那是一条漫长的路。那一年冬天,接亲的车凌晨五点从衢州出发,借道福建山区。路上导航出了错,开了五六个小时,给导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山顶上。之后再折返,重新规划路线,等开到庆元家中,已是下午三点,早已过了接亲的时辰。车上的伴郎,在山路的曲折中呕吐不止,新郎官也着实有些懵——在盆地长大的人,哪里见识过山区的阵仗,彻底被山路给“吓倒”了。

  婚后八年时间,每年从娘家到婆家往返,都要历经波折。庆元和衢州之间,每天只有一趟班车,要开六个多小时,如果是春节期间探亲,要提前准备两天时间花在路上。那条线路为司机私人承包,经营不易,为了贴补成本,司机既载人还“带货”。有时是海鲜,有时是建材。在小巴车本已窄小的座位下方,一箱箱海鲜堆得十分密实。小小的车厢,开在蜿蜒的山路上,摇摇晃晃,海鲜的腥味、饭食的香味、旅客的汗味,飘飘扬扬,驶过了春夏秋冬。

  后来,很多人取道丽水,开车上高速,这当然是“绕路”,但上高速好歹比走山路强。而直达的那班车,从每天一班,改成两天一班,出门前则要先给司机打个电话,“请问,今天发车不?”

  不过,和台儿沟不同的是,我们的家乡庆元,贫而不弱。除了交通不便,信息仍然很通达,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只是,我们的山珍需要送出去,我们的竹木制品需要运出去,我们的香菇产业也需要发扬出去。我们的人才走出去,外面的人才也需要引进来;我们需要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需要我们——我们日日都在感受外界的召唤。

  受制于群山的掣肘,轨道交通仍是翘首以盼的大事。

  2014年12月23日,衢宁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年复一年的热望,终于在欢庆的爆竹声中点燃。

  我们没有从0走到1,而是直接从0进入了3。在高铁时代,直接等来了火车绿巨人。2020年9月27日,这是一个被载入历史的日子,衢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列火车,承载了太多爱与希望,穿过黑夜,越过山岗,在隧道中穿梭自如,播撒出了更多火种。

  这一年,我的孩子已经6岁了,而我,也早已从青涩少年走到了中年。儿子坐着火车从衢州爷爷家到庆元外婆家,再也无需感受山路的颠簸。他把绿巨人的火车玩具带到了北京家中,遥望远山,那是乡愁,更是未来。

  在祖国的版图上,“庆元站”或许只是不知名的小小一站,但对于家乡而言,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多少人为此彻夜难眠,多少人的眼泪喷涌而出。

  父亲说,他可以早上乘火车到衢州,和亲家打会麻将,午饭后还可以回庆元。6小时的摇摆山路,变成了2小时的通勤路程。

  “我”的故事,或许只是这个时代的小小缩影,而身后的“我们”,都将时刻与家乡同步,与这个时代同频。热望的,热爱的家乡庆元,越来越好!

    (编辑:吴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