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庆元   正文
[丽水日报]我亲历的非遗保护
2021年06月07日 14:56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姚家飞口述 黄来松整理
原标题:我亲历的非遗保护

  1978年,17周岁生日前的一个月,我到庆元县文化馆上班。一晃40多年过去,我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经历了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我一辈子在基层群文战线上工作,一开始做了1年多的美工,后来就一直从事群文摄影辅导。我国是2003年才开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简称非遗)这个概念,之前叫民族民间艺术。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遗保护开始,我国的非遗事业已经走过了16年的时间。发扬民族民间艺术是文化馆的职能,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是一直没有系统地去做好保护和传承。我省从2003年8月开始,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历时3年多时间。庆元县地处偏僻,条件相对落后,一直到2005年5月才开展这项工作。

  勘查木拱桥桥拱结构

  这一次非遗普查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的文化工作普遍不被重视,人手非常缺乏。普查员只有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10来个工作人员,却要做好全县20多万人口的普查任务。我们将全县20个乡镇分为6个片区,我参与的是东部高山的2个片区,此时,省里其他地区的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给省里拖后腿,这次普查仅进行了2个月时间,主要针对已掌握的资源线索,有目的地到有项目掌握的各村走访登记,并没有按照要求展开大规模的实地普查,部分乡镇没有涉及,更不要说覆盖全县的行政村了。

  非遗普查的时候,令人惊喜的是很多项目都是无意中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追溯原来的线索去的,却经常有新的发现,可以算得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印象中很深刻的有这么几件事:

  江根乡坝头村是庆元有名的石匠之乡,该村石匠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建筑。我们循着这条线索普查的时候,有村民无意中提到该村以前一直有春节演马灯戏的习俗,文革期间被中止了。了解这一意外的线索后,我们找到了马灯戏的老艺人和组织者,动员他们重新恢复马灯戏表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2个月后,坝头村举办迎神节,我们就让该村的村民看到消失了近30年的马灯戏,之后还申报成为丽水市级非遗名录。近10多年来,马灯戏在庆元的乡村舞台和民俗踩街活动中频繁演出,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在举水乡月山村普查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了年近90岁的吴达荣老人,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他当时正在家里编织草鞋。他擅长草鞋编织,这是我们普查的内容。和他谈话之际,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原来他这么一大把年纪,在每年的月山春晚上,他和月山村的几个老人一直合唱“东方红”红歌,这节目也成了每届月山春晚的保留节目。之后的2016年11月,庆元县举办第十届中国香菇文化节,吴达荣老人当时已经100岁高龄,但是他还坚持要求并参加了香菇砍花技艺项目的民俗踩街活动。2017年第三十七届“月山春晚”还登台演出,之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享年101岁。

  此次普查我们共登记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类等100多个项目,2006年在这基础上公布了第一批庆元县非遗名录,并先后申报了一批省市级非遗名录。

  2007年,省文化厅又部署开展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庆元县从9月份才开始启动,县文广新局召开了全县非遗普查动员会,部署了普查工作,还举办了非遗普查培训班。此次普查登记要求覆盖全县每个行政村。和2003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相比,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一年,庆元共有20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只有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12名文化干部。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经县里批准,又临时聘了2名退休教师,总共14人。局里将这些普查人员分为4个组,平均每组3-4人,将20个乡镇划分为4个片区,每组负责一个片区的普查登记工作。我自己所在的组一共3个人,不过其中一位普查人员因为小孩要高考,在普查登记工作才进行了两天之后,就请假外出给孩子陪读去了,我这组就只剩下了我和同事杨晓君两人。虽说我们只有两个人,却要担负屏都镇、荷地镇、左溪镇、百山祖乡、合湖乡5个乡镇共89个行政村的普查任务,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村庄,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向民间艺人调查传统戏剧

  从2007年12月开始,我们俩就进村入户普查登记。这次普查我们要克服地域广、交通路况差的困难,一路的辛苦至今难以忘记。庆元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地域面积广,村与村之间极为分散。因东部山区大量人口外出打工,只留下一些老人,原有的客运交通线路都被取消了,班车最多只通到乡镇所在地,下面的村庄就没有班车了,甚至有个别偏远的村庄还未通公路。当时的交通条件还比较落后,我们自己没有汽车和摩托车,普查组也没有配备专门的交通工具。到各个村庄只能搭便车,有时候运气好的,可以坐摩托车和拖拉机。运气不好,赶不上便车就只能选择步行。也有很多时候能搭车到某个村,可普查完后就没办法到另外一个村或回住宿的地方。这个时候就只能步行,要不就困在村里了。有时一走好几个小时,真的是腰酸背痛腿抽筋。

  除了交通是一大障碍,普查遇到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现今的山区村庄人口大量外出,村里只留下一些为数不多的老年人,老人家们并不理解我们普查的目的,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向这些老人调查询问当地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等等曾经和还在传承的项目资源,他们往往很难理解,也表述得不够准确,这大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进度。

  开始我们有点茫然不知所措,通过2天的入户普查之后,我们才逐渐掌握了调查询问的方式。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并列举了一些隔壁村庄的例子,才引导老人家们把话匣打开。当他们把自己所经历的、听说的非遗项目资源都讲给我们听,我们才有真正的收获。不过这样的调查方式也很消耗时间,每个人至少先要引导半小时以上才能够明白,最多的调查者半天都讲不完。调查时由我负责询问、录音、摄影和摄像,同事杨晓君负责记录,每天晚上都要把白天调查记录的全部材料整理登记到表格。每个项目要收集的文字非常多,比如我在百山祖车坑村调查叶香翠颂唱的“十里亭”,光一个项目就整理了5000多的文字资料。另外,有时候光一个调查对象的口述记录就整理出三、五个项目,多的还能够整理出十来个项目,文字材料的字数可想而知。除了整理,我们还要负责录入,因为假如不把当天的材料整理完,长久积累后再整理就会丢失很多细节,这是我们普查所不允许的。当时,我们两人只有一台手提电脑,我根据记录来分项目整理材料,由晓君负责电脑录入。整理工作也是异常辛苦,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基本上做到一个乡镇普查结束就完成这个乡镇的登记工作。

  2008年春节前,我们完成了屏都、荷地、左溪三个镇的普查登记工作。回到单位之后,还得重新把这些乡镇的表格全部填写完整。为了在期限内完成工作任务,我们真正做到“5+2”“白+黑”,没有休息日,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终于在当年除夕的那天把这3个乡镇的表格全部整理完成。剩下的百山祖乡和合湖乡的普查登记工作也在第二年5月底前完成,前后历时半年,在全县率先完成了非遗普查登记任务。

  走进社区农村进行非遗调查

  半年的下村入户普查登记,我们走了近90个行政村,给我留下的最大感慨,就是这些村子大量外出的人基本上都不会再回来了,留守老人是这些村庄的主要住户。当这些老人过世后,很多非遗项目也就消失了,人亡艺绝是庆元山区普遍存在的现象,非遗的传承就成了这些地区的大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们组织过一次民间文学普查,并编辑出版了《庆元民间文学三集成》,这次普查前我根据集成里的线索,罗列了一个清单,根据清单去找人,非常遗憾的是时隔20年,要么老艺人已过世;要么已经遗忘了原来唱的那些歌谣,一项非遗项目的失传真的不需要多少年。

  再者,2007年的时候,庆元县就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下山脱贫政策,山区的大部分人口都迁移到县城。有的老村夷为平地,有的老村还保存着,但也是破败不堪。之前我走过的传统村落已有三分之一不存在了,非遗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土地,再谈什么保护已经是一句空话了。

  因为我组最先完成了普查表格的登记整理工作,全县普查数据统计和汇编工作的重担又落到我们两人身上。我们要对全县18大类2948个项目按乡镇、类别分别统计,这个工作是繁杂和细致的,汇编全县普查项目一览表的难度是原来想象不到的,近3千条项目光是一览表就有354页,而且各组的项目在不断变更中,错一个数据就全盘出错,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次全省非遗普查中,庆元县普查所得的项目繁多,登记表格就将近3千条,并有总时长500多小时的2000多条采访录音,4000多张摄影图片资料,还有8个小时的视频素材。怎么样把这些项目以及影像材料汇编,以便于能够准确、便捷地查询,这需要一个科学的汇编方法,而省里的普查汇编要求里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汇编方式。

  通过与省非遗办专家的沟通和市群艺馆同行的探讨,我制定了几种汇编方案,最后确定了以乡镇为单位汇编,其中的录音、图片、视频资料按乡镇和类别顺序单独编码汇编,并在每个普查表格上标注了这些材料的编码。从7月份开始,编排汇编各乡镇图像资料,编辑入册图片2500多张,逐张进行调色修饰,共设计编排了800多个版面、20册图片资料汇编。终于将成果汇编得井井有条。

  为方便查询,每个乡镇的汇编资料分别有文本集、图片资料册、录音、录像、图片、电子文档光盘,为普查成果今后的利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项工作的量实在太巨大了,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汇编,我连续3个月没有节假日,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根据普查验收要求需要有全县和各乡镇的行政区域图,而我县没有一张合适的地图可供使用,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班加点绘制了21张的“庆元县行政区域图”和各乡镇的行政区域图,做到普查汇总材料不空缺。为了使各类汇编材料规范、美观,又耗费大量的精力设计了文本内外封面63张、光盘封面61张。

  我们组两人原有一台单位电脑可使用,但是繁重的数据汇总任务靠一台电脑肯定不能如期完成,于是我将一台原来自己制作图片的私人电脑投入到汇总工作中。由于普查汇总项目多,而文化馆的电脑又少,没有电脑听录音,编码就不能正常进行,这将大大影响了汇总的进度,其他组也因为这个事情而着急。为了确保全县普查汇总任务的如期完成,我又从家里搬来了2台电脑供他们汇总使用,保证了汇总工作的正常进行。到2008年9月,终于将这项汇总阶段难度最大的工作圆满完成,在国庆后全部交付给了省里,自此,我县的非遗普查任务全部完成。最后呈现的材料汇编,也得到了省非遗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2008年底,省文化厅对全省非遗普查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表彰,我和杨晓君均获得了“浙江省非遗普查先进个人”的荣誉,而庆元县文广新局也获得了“浙江省非遗普查先进集体”。

  2009年,闽浙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按照要求,我又被安排做申报的各项数据统计和材料汇编工作。我县有近百座古桥,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这些地方几乎都不通班车,为了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我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走访了多名老艺人,了解采集了大量的木拱桥营造技艺原始资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遍了近百个行政村,充实了申报项目的辅助材料。

  为整理这项稀世工艺资料,做好项目申报文本及辅助材料,我常常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日,日夜加班加点。终于按时按要求高标准圆满完成了申报任务,“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最终被评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跨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2010年4月,我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申报人类非遗项目先进个人”;2012年9月,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二等功奖章。

  2009年10月,庆元县文广新局决定筹办廊桥展示馆,并根据县政府要求于11月10日将对外开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搞一个展馆任务非常艰巨。局里把这个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由我负责展馆的总体策划、展馆和版面的设计、图片摄影等工作,由于从开工到结束只有短短的20来天时间,我只能靠日夜加班,每天都工作到午夜,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

  2011年,我县又开始筹备建设庆元廊桥博物馆,我又承担了廊桥博物馆非遗部分的策划、资料收集及整合工作。通过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技术资料和传统民间造桥习俗进行系统整理,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像影像材料。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反映庆元廊桥的历史和传统技艺,2011年5月起,我开始对县里所有的100座廊桥进行了全面的拍摄,行程2000多公里,在短短2个多月时间里完成了70座廊桥图片的采集,这些图片很好地充实了廊桥博物馆的图像展示,是博物馆版面展陈的主要内容。经过精选和编辑,我还选出近300张图片编入《庆元廊桥》一书,使该书做到图文并茂,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通过我们非遗工作者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庆元县入围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遗项目名录1项、省遗项目名录9项、市遗项目名录30项,县遗项目名录105项。而我们丽水市目前入围人类非遗项目名录3项、国遗项目名录18项、省遗项目名录104项、市遗项目名录254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人,省级传承人138人,市级传承人340人;有3个省级传承基地,12个省级传承教学基地,41个市级传承基地,2个省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0个省传统戏剧之乡;6个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7个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这一串串数据和荣誉是我们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取得的最直接收获。

  前面的10多年,非遗保护只是一个起步,还有更多的工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姚家飞系庆元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黄来松系丽水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丽水市政协特约文史编审员)

    (编辑:陈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