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庆元县的孔庙
2020年04月07日 14:15  来源:庆元网  作者:姚德泽 

  庆元县的“孔庙”,也称“文庙”,又有“学宫”和“先师庙”之称。而民间则大多是以“大成殿”、“圣人殿”来俗称之。

  庆元县的“孔庙”,奉祀着孔子及“四配”和“十二哲”等先贤牌位,是作为祭祀先儒先贤的庙宇。它的旁边,犹附建着“松源书院”和“文昌庙”之类的教育设施建筑,已成为了一处建筑群体。于是说:昔日这“孔庙”,是庆元县的教育中心。

  庆元县的“孔庙”,历史渊源颇久:在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地区级地方志明成化丙午年版《处州府志》中,有对其以《学校》一门作予:“宋庆元三年,知县富嘉谋建於县北凟田上村。元至元十五年火,二十七年知县冯义重建”之载。此说虽然没有直愣愣地说是对于“孔庙”的营建,然毕竟是提到了它的早期建筑时,则对其有:“国朝洪武……,迁学于“就日门”之东”之说。其中,就其构建中就有:“‘大成殿’三间……‘櫺星门’三间……‘明伦堂’三间……‘泮池’一口”之类之说。此说也,自然是对于“孔庙”的缘起作以解说也。

  继之是那明万历己卯年版《栝苍彙纪》中,所作的是:“‘儒学’在县治东。中为‘先师庙’,翼以‘两庑’。前为‘大成门’者三,左右列‘先贤’、‘名宦’二祠。门外为‘泮池’,又为‘櫺星门’”之载。对于其历史变迁,乃是大同于《处州府志》之说。

  入清之后的第一版清雍正癸丑年版《处州府志》对其所载较详,说是:“在县东‘豊山门’外。中为‘先师庙’,前为‘露台’,翼以‘两庑’。前为‘大门’者三,左列‘名宦’、‘土地’二祠,右列‘先贤祠’。前为‘泮池’,又前为‘櫺星门’三。外为‘屏门’,东西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二坊”之说云云。

  至若清末最后一版的清光绪丁丑版《处州府志》与诸版的《庆元县志》对其事之记载乃是大同小异。姑且不再引文以言。

  兹且参考上述的一些地方史料来对庆元县孔庙的历史作以一番梳理:

  在历史上,庆元县是于南宋庆元三年十一月得到宋宁宗皇帝“诏可”后所建的县份,首任知县富嘉谋是于翌年“三月既望”才初来上任办公的。于是说:对于这“学宫”在内的“儒学”之类建筑,至早不会早至那庆元四年之前,此“宋庆元三年”建之说有误。至于这处建筑物的最先所建之地,乃是在松源河北岸,时称“凟田上村”,今日俗称“学后”的“新建路”地段上。

  宋代建在“凟田上村”的“儒学”之类建筑,在经历过了八十个年头之后,居然被一场残酷的兵灾之患所堙灭。那就是宋末元初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的“黄华之乱”:黄华在占据了县城之后,是大肆烧杀,劫掠一方。期间,他不仅焚烧了县衙,其连这与城邑有着一水之隔的“儒学”也罹受了彻底破坏。对于这场“黄华之乱”,清版《庆元县志》有作:“毁县剽掠而去”云云之记载。事后,于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年),由知县冯义在原址上作了重建。则此次复建,料当是一次草草之行。

  大约是原复建在“凟田上村”的“儒学”之类建筑过于简陋,于是,在明朝建国初,有知县董大本于明洪武十四年(辛酉·1381年)对其作了迁址改建。当时也,县治四周犹没有筑城墙,然在治之四周也已经建起了:“就日门”“迎恩门”“宣化门”和“承流门”这四座门来了。于是,董大本迁址在治东的“就日门”外建筑了“儒学”之类建筑。

  由于当时董大本所迁建的“儒学”之类建筑之规模不大,于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又有知县罗仕勉,及继之的教谕宋观在明宣德年间分别将其作了增加结构的大改建。则其所建者,乃是新建了“戟门”“两庑”和“櫺星门”之类。

  县治东的“就日门”外,是临溪的一大片水汪汪的稻田,那里的湿度非常高。人们对此产生了“地临溪涧,斋舍下湿”之嫌。于是,于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年),知县张宣又将它作了迁址重建。迁建的地址在今人所称呼为“学后”的“凟田上村”。到了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年),福建莆田人、知县余康还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尊经阁”。更是在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间,福建闽县人、知县郑举奉了上锋之命又在“明伦堂”的后面建起了一座“启圣祠”,之外又建了一座“敬一箴亭”于“启圣祠”的东面。这样一来,则这称之为“学校”的建筑区域就一时扩大了不少。

  明嘉靖二十五年(甲午·1546年)间,广东南海县人、知县陈泽给庆元县治筑起了城墙。于是,这“儒学”等建筑物,就是处之于县城之外的建筑了。如此一来,人们又产生了:“学在城外,阻二涧水,师生登谒称艰”之叹。于是,于明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由知县彭适(kuo),教谕顾翼高,及生员吴述等人一起,提出了迁址重新营建的申请,此事取得了上级政府的批准。结果是到了下一任知县朱芾这位重庆黔江人的任期内,这些建筑才作了整体迁建,他将之迁移至县城之内的县治之东。地址是以原“总铺”之地建之,然此处的地面面积不够阔,于是还把已经裁减了的“邑丞”的住宅也包纳于其中,一起作了拆建以成。

  之后,这新建的“学校”区域,又在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得到知县周道长(四川成都人)作过重修。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知县郭际美(江西万安人)将其“明伦堂”之类作了扩张地基之扩建,这样一来,这“学区”就有了一定的规模了。

  然而,这“学区”毕竟是处于市井之中,道是“明堂陿隘。屏墙外,排列店房,殊不壮观。”甚至附近犹有:“古墓丛林遮蔽”之说。因而,人们对于此处的地点,自然是着有不良之嫌。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由知县陈国璧、教谕胡若宏、训导贾应忠等人发起“议迁”之议案。遂得到了分守“姚允济”、分巡“王庭梅”、巡抚“陆完学”、提督学政“黄鸣俊”等人皆:“曰可”。在这批复的情况下,作了迁建,迁建工程以:“庚午仲秋建议,辛未孟冬经营,壬申孟夏告竣。”这样首尾持续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迁建的地点是选用县城当时命名为“豊山门”这东门之外的“城隍庙”左地段,且纳入了地处后田街尾的“万寿庵”以西的一块空地来兴建。地点处于东邻“万寿庵”,西邻“城隍庙”,南面是田垄,北面是溪流之中。东距“后田”仅百余米远。此役也,说是:“幸阖邑士民协心矢力,聚毛成裘”以所成。

  当时迁址所建的“圣宫”的规模比旧建扩大了许多:“圣宫”后面建起了祀“启圣公”的“崇圣祠”。建“乡贤祠”和“名宦祠”于“仪门”两旁。宫前是号称“两庑”的斋舍。竖建起了“櫺星门”,门外设有“门屏”,还建起了“腾蛟”和“起凤”这两座牌坊。

  入清后,人们对这迁址所建的“孔庙”又作了多次的扩建、维修。首先第一次是:在清初的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由浙江诸暨人、教谕骆起明在正殿前建起了“露台”。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由陕西宝鸡人、知县高嶙在“戟门”之外凿开了“泮池”,且筑了围墙九十多丈。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由湖北蕲水人、知县程维伊捐资维修了正殿。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重建了那“腾蛟”和“起凤”这东、西两座牌坊。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浙江金华人、训导戚光朝修理了“櫺星门”。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又有湖广人、知县王开泰对其作了一番大修。清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又有正白旗人、知县徐羲麟和杭州仁和人、教谕孙之騄重建了“明伦堂”。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又有陕西三原人、知县唐若瀛捐俸对其作过大修。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由于发大水,导致围墙倒塌,殿宇有“倾欹”之势。于是,于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在正白旗人、知县鸣山的倡议之下,对其作了焕然一新的内外大修。

  这称之为“先师殿”的“大成殿”,是坐北朝南之立,正上方,设有神龛,龛之正中,是立孔子的牌位,两边分别是立着“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这“四配”,和“闵子损”“冉子雍”等这“十二哲”及其他先贤的牌位。大殿的樑上,分各个方位悬挂着:“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等由清代各位皇帝所题写的匾额。其中,以康熙皇帝所题写的“万世师表”四字匾额挂在正中央。其它的分挂左右。殿上立有一只铸于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冬日的铁鼎,鼎上铸有铭文。此物显然是在营建由“学后”的“凟田上村”迁移至“城底”后的新建时所铸的文物,之后搬移至此,故弥为珍贵。

  这“大成殿”的后面,是一座“崇圣祠”。祠中所奉祀的是被追封成所谓“肇圣王”“裕圣王”“贻圣王”“昌圣王”“启圣王”这连孔子的父亲在内的他之五代先祖。这“崇圣祠”罹晚清某年的某一次洪水所冲毁,消失在人间。

  这“大成殿”的下面,是“露台”空旷旷地平铺在大殿的台阶之下。其左、右,的“两庑”,各有五间,皆是专作供奉先贤先儒的场所。

  在县城西隅,原先有一座古老的“松源书院”,但是已经毁废多时了,于是,于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江西乐平人、知县邹儒在这“学宫”之东仅一墙之隔之地建起了一座时称是“松源书院”,后一度易名为“对峰书院”的“书院”来。这样一来,更是扩大了这个“学区”的建制和面积。

  由于这“文庙”是一处有着多处建筑的建筑群,其两边犹有两处学校典制的建筑:那就是在其东的“松源书院”,和以西隔了一座“城隍庙”的“文昌庙”。“松源书院”即是旧日的学校,其大门悬挂着“松源书院”四字的门额。其处于北面的大厅,即就是“明伦堂”,曾经悬挂着文曰:“陶淑群英”匾额一块。至于那“文昌庙”,则是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

  在历史上,庆元县的“孔庙”经历过多次易址迁建,是一处没有固定场地,一度东搬西移的古建筑,然而到了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的那次迁建之后,这经历了近四百年风霜的明代古建筑群就一直屹立在这所谓新市区的中心地带。在近代以来,这“孔庙”结束了其有史以来的“祭祀”使命之后,则全全地转成了给教育工作服务:自晚清起,这么一大片的古建筑群,就都改建成了学校,且一直沿续到今天。期间,最先是清代在这里建办了“庆元县两等小学堂”。到了民国后,是作为“庆元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和“庆元县简易师范学校”,以及“庆元县简师附属国民实验小学”等等。在那“文昌庙”里,知事江宗濂于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将它作了改建:他是另建一阁来供奉“文昌”牌位。而将其主体用来创办了“庆元县立国民模范学校”。更是将其上层的楼房用来建成“庆元县立图书馆”,在图书馆楼之窗外,还悬挂着一块戊午年(民国七年·1918年)五月,由“清道人”李瑞清(即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老师)书写的魏体“藏书楼”三字的匾额。匾上的字,据说“有鹤飞鸿舞之妙”。至于在建国后,在这作为整体一片的建筑群,犹包括附合的“城隍庙”在内,是历之建办了“庆元县实验小学”和“庆元中学”、“庆元二中”等等。

  世事沧桑。今日这坐落在闹市区中的庆元县“孔庙”,在历过了近四百年春秋之后,随着现时代的新建设之变迁,目前则仅仅是残存下一座明代古迹的“大成殿”了,之外犹残存有几间“松源书院”的旧房舍,而其余的古建筑,则已经是荡然无存了。这自然是岁月沧桑的结果。

  注:

  ①:由于庆元县的“儒学”与“孔庙”居然是混为一体之建,于是在此文中,也往往是将其作混为一谈之文。

  ②:对于冯义在原址上重建“儒学”的年代,或者是对其任职的时间,应有疑问:原来,依《庆元县志》之载:冯义是于至正元年来任的知县。以此来说:冯义不管是在至元二十七年,或许是在至元二十七年重建“儒学”的话,那都是不可能的事。于是说:要么是他的任期有误。

  ③:此年份也有错误:按知县罗仕勉是在明洪熙元年莅任的,其事事不可能是在他任职之前。或许是他的任职时间及其行事时间都失误。

  ④:见民国稿本《庆元县志》。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