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在这一天,月山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庆新春,办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比中央电视台春晚还早了两年。谁也没想到,这一唱,便开启了月山村这横跨40年的春晚习俗。
我们变与不变的记忆
月山春晚40周年庆的前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吴立成开车从月山村赶到县城。每年这个时候,他的女儿吴丹妹也带着家人正从杭州坐高铁返乡。
“今年参加了四个节目,这两天忙得晕头转向,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吴立成对女儿吴丹妹交待,“今天进去记得把家里布置一下,明天的房间都预订满了,春晚就是明天了啊!”
虽然继月山春晚上演还有一天,但还是有很多老顾客来询问民宿(成仙居)的房间,吴立成一天都得接好多上海、杭州打来的电话。他不得不向老顾客解释,并向他们推介了其他地方。
成仙居有8间房,12个床位,在2015年正式营业。在此之前,吴立成还开过服装店。
他还记得,那时候的举溪边上,琳琅满目的杂货铺依水而建,服装店也于1996年开始经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给月山带来巨大的变化,2013年沿岸的一万多平方米建筑被拆除,面貌顿时焕然一新。有时候,吴立成站在成仙居门口,也会想到24年前的月山,但他不会想到,自己能在家乡开起民宿,“躺着就把钱赚了”。
说起与月山春晚的缘分,吴立成回忆,女儿吴丹妹是2005年月山春晚的导演。也就是那年,吴立成第一次穿上自制的戏装,踏上春晚的舞台。用他的话说,从那年开始,他表演“上了瘾”。
今年他甚至参加了四个节目,党员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品《忖忖乌卖蛋》,农具演奏之《大中国》,还有每年月山春晚的保留节目农活秀《一个村的集体记忆》。
月山春晚的节目每年都会变,但唯独这个节目从开办春晚以来一直不变。勤劳智慧的月山村民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舞台上展现犁秧田、打稻谷、捉泥鳅、磨豆腐、编草鞋等农村生产劳作场景和技能,原汁原味原生态呈现农家的创意和韵味。
每年的农活秀舞台上,叶仁娇坐在小椅子上缝着衣服。她也因一头雪白的头发和两条马尾辫被观众们牢记。我来到她家里时,她正在楼上安安静静地看着电视。叶仁娇今年86岁,听到楼下的声音,她走下楼,笑脸相迎。听到我想合张影,叶仁娇从门后缩了缩身子,说她要不要换件衣服再来拍。我想,也许多年过去,这一段纯朴的乡情依然在我心中长存。
一种具象的传承
今年吴吉祥73岁,他的父亲吴达荣曾是月山春晚舞台上年纪最大的演员,100岁时仍在登台演出,直至101岁过世。吴吉祥便正式接过了吴达荣的接力棒,穿着父亲曾无数次登台时穿过的蓝色长衫,开始表演《农活秀》。
月山春晚的导演之一吴美妫说,吴达荣演了十多年的《农活秀》,更唱了许多年的《东方红》。最后一次登台时,吴达荣特地叮嘱,如果他演不动了,他空出来的角色就让他的儿子来演。“第一次上台很害羞的,幸好打草鞋是我从十几岁起就会的,一直打到二十多岁,所以演了一会儿就不怕了。”回忆首次上台的情景,吴吉祥说。
月山春晚当天下午,胡继防来到乡村春晚展览馆,这里有他40年前用过的二胡。乐器展架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着的乐器,无不透露出历史的痕迹。
以月山村春晚老物件、老照片为布展素材,利用现代技术全面展现中国第一台乡村春晚的坚守和荣光,乡村春晚展览馆也在当天下午与全国“村晚”粉丝见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胡继防,就作为荷地区文艺代表之一,经常赴各地文艺汇演。无论是村里的演出,还是去其他地方表演,基本上都有他的身影。
每一届的月山春晚胡继防都有参加,一次也没落下,既表演大众喜闻乐见的歌曲,也挖掘、整理月山村失传已久的乐曲,参与节目有《刘海砍樵》《姐妹花》。今晚表演的节目是二胡合奏《外婆的澎湖湾》,对胡继防来说,“生活好了,就要找开心的事做,拉二胡、上春晚,就是最开心的事。”
每一位普通的表演者,都是月山春晚的明星。2010年,月山春晚正式被授予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月山春晚的故事也入选了浙江中学语文课本。乡村春晚的“月山模式”,在丽水大地上得以广泛复制、改良、创新和提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到了2019年春节黄金周时,丽水已有300余台乡村春晚轮番上演,丽水全市共创成6个乡村春晚示范县、100台具有产业特性的乡村春晚,每年11000多个农民自创节目,形成10多亿元的“春晚红利”。
“我们想把这段珍贵的记忆完整地保留下来。”40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月山人认识到,他们对春晚的执著坚守一直都被看到。
举水乡政府在月山村文艺骨干家中,设立演员之家、乐器之家、主持人之家、山妞导演之家根据地,让游客们能够通过这一扇扇门、一个个家,探索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一窥月山春晚全貌。
它带来什么,又改变什么
“1996年我还在环月街上卖衣服呢,那时候这里溪边都还是破房子,你说月山春晚它带来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吴立成反问我。
在成仙居一楼的照片墙上,令吴立成印象最深的,大概是2008年,他和同伴们受邀,一起到浙江卫视表演节目农活秀。那张照片,是他和浙江卫视主持人的合影。
同样是表演农活秀,第三篇章,音乐响起,吴惠欣托着廊桥模型从舞台上走出,走向了月山发展的新时代。三人中,吴慧萱是姐姐,今年上六年级,她参与了二胡合奏《外婆的澎湖湾》。我问姐姐有多少年春晚经历了?吴慧萱说,她大概1岁的时候就参加月山春晚了,那时候充当婴儿角色,一直演到现在。吴祉静是妹妹,吴慧萱对于妹妹的事如数家珍,“她2015年和2019年也参加过。”一批名正言顺的“老”演员。
傍晚6点,用完百家宴,天色暗了下来,舞龙的队伍已经在路上。为了这一场春晚,村民们早在去年12月就开始忙碌。“12月一到,大家都放下手上的闲事,晚上也很少看到打牌的人了。”村民们都开始策划自己的节目,拉着朋友排练起来。
“80年代初的月山村,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在透光不好的土屋里,即使是白天,光线也并不好。但大家对春晚的期待却从未因此被冲淡。”现年67岁的吴美妫那时候还是村里的一个裁缝师傅,与从事木匠活的丈夫共同养育着4个孩子,即使生活忙碌,但热爱文艺的她多年来一直参与着月山春晚。在她的记忆里,当时为了让表演获得更好的采光,村民们甚至还特意将表演时间安排在了大年初一的下午。
晚会举办时,月山村全民动员,家家户户粉墨登场,“村晚”观众场场爆满。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们住着月山民宿,吃着百家宴席。这时的乡愁,就是一台热闹的晚会,纵使曲终人散,仍有明年再欢聚的理由。
晚上9点许,一期一会的月山春晚结束。外地来的游客兴致未尽,聚在一起谈论着,月山像是隐藏在浙西南大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台办在乡村的春晚,看了很多次,还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和感动。
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
下午两点左右,炊烟
就热闹起来
还未端上百家宴
新臼的黄粿引起众人哄抢
一百桌、一千碗宴席里,都酝酿着
丽红阿姨挽起袖子翻炒
笑着对远道来的客人说的
“Sū yā li zù diā bēi xiáng(坐下来茶喝杯先)”
行人过石步,举溪水潺潺
如龙桥的波影百年演漾
瞧见,月亮悄悄休息的地方
夜幕拉开,一千盏星星亮起
发光叔舞着龙走到大榕树下
此刻
一颗颗滚烫的心告诉我
是什么在这里相凝、守望
1981年,几只煤油灯
月山人敲起锣鼓、拉响琴弦、唱起村歌
40周年的今天
文化礼堂人声鼎沸
老阿公吴达荣活了101岁
把那件蓝色长衫和编草鞋
交给阿叔吴吉祥
吴美妫导演站在幕后一年又一年
看着大伙乐呵呵
心里,装不下的甜
远在远方的游子啊
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
依然依靠你们的心,贴近故乡
不停地,回头望
正是一年好风景
年味浓时又逢君
乡野来信直言好
佳节灯火要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