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共享科研成果 共创产业繁荣
2019年11月13日 09:45来源:庆元网 作者:

——2019中国·丽水国际食用菌大会暨第十一届庆元香菇文化节各产业峰会专题交流选登

  11月10日,2019中国·丽水国际食用菌大会暨第十一届庆元香菇文化节在庆元开幕。为期三天的大会相继召开了中国食用菌发展形势报告会、食用菌产业振兴峰会、国际香菇产业发展峰会、国际灵芝产业发展峰会等多场产业峰会。峰会期间,国内外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界专家学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齐聚庆元,开展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现将部分专题交流报告予以选登,以飨读者。

  中国香菇栽培模式发展与趋势

  □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谭琦

  香菇栽培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第一个是八百年前吴三公所创的原木“砍花”法。我国香菇产业从800多年前吴三公发明的原木“砍花”法开始——即在倒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孢子接种栽培香菇,在深山密林中从事香菇栽培。一直由浙江省龙、景、庆一带三县菇民从事,从业人数最多时达15万。生产香菇的地域局限在浙江、福建、江西各省的山区。“砍花”法栽培是一种半野生、半人工的模式,比较原始、落后、靠天吃饭的方法。

  第二个是香菇段木接种栽培法,香菇纯菌种的获得是段木栽培技术成果的重要条件。1956年,上海市农业试验站陈梅朋等研制了木屑菌丝菌种成功,并在景德镇、龙泉进行了段木栽培试验。以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张素祥、罗宽华等,福建三明真菌试验站黄年来、吴经纶等均进行了菌丝体菌种接种段木的试验,逐步在全国山区推广。半人工半自然状态下的“砍花”法栽培发展成为完全人工控制下的段木栽培,香菇产量成倍增长,段木栽培技术是香菇栽培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第三个是代料栽培模式,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六十年代陈梅朋利用木屑代替段木进行香菇接种栽培成功;七十年代何元素等建立香菇木屑压块栽培模式。代料栽培打破了香菇只能在山区生产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原辅材料的来源,实现了香菇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为我国成为世界香菇生产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菇栽培关键技术(模式)的四个突破。八十年代福建省古田县彭兆旺改良香菇木屑压块栽培模式,发明了香菇人造菇木大田栽培方法;九十年代福建寿宁将摆地出菇方式改为床架模式,不去塑料袋,营造一个外干内湿的环境,使袋料栽培也可产生花菇,这是层架式出菇模式;2000年免割保水内套袋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保水、省工、提质增效三大关键问题,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香菇,是“南菇北扩”的关键技术;设施化制棒生态化出菇模式是探索香菇工厂化栽培模式所得到的一个结果,把前段最费工,而且最容易出错的工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并在自然条件下出菇,发挥了工业化的效率优势,也成为精准扶贫一个重要抓手。此外,其它还有小棚大袋模式、覆土出菇、三柱联体出菇模式、香菇菌棒出口新模式等一些技术革新。

  香菇栽培模式发展趋势。中国的香菇栽培模式一开始是传统家庭小作坊,随后专业化生产、设施化制棒、生态化出菇,逐步实现转型,今后发展趋势是工厂化生产,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诸多要素和环节,任重道远。菌棒出菇是目前最佳方式,如何适应工厂化生产需要颠覆性的技术。“香菇是国菇”,在中国有历史有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要适度发展香菇,产业链要延长,以质量、效益优先。

  食药用菌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吴学谦

  中国古人认识和利用菌类药材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列子·汤问》有“朽木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菌类的文字记载。

  食药用菌在中国使用历史悠久,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十分出色,还具有一定药理作用,最早论及菌类(灵芝)的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约见于公元前一世纪,此书收载了365种药品,将灵芝、冬虫夏草等列为上品。

  食用菌所含的蛋白质比较高,约占干重的30%-50%,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也相当齐全,包含20种基本氨基酸和8种必备氨基酸,其含量比肉类和乳制品还高,不仅如此,食用菌所含的维生素也是十分的丰富。

  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用菌具有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菌类药品开发情况:20种药品、10种剂型、近500个厂及批文。其中,真菌多糖——免疫增强剂,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对活性多糖纯化的常见方法是轴向色谱法,主要包括离子柱交换色谱法和凝胶柱色谱法。传统的轴向色谱柱是管式结构,流体在色谱柱内以轴向从一端流向柱的另一端。这类色谱柱具有分离效率高,柱容量大的特点,但存在着以下缺点:(1)流速慢,生产效率低;(2)压降大,对分离系统要求高;(3)不易放大,在放大规模时,需要逐级摸索分离条件。

  通过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径向色谱分离多糖的数学模型,径向色谱柱中的样品和流动相是从柱的圆周围流向柱圆心,而不是象传统轴向色谱的样品和流动相从色谱柱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可在较小的柱床层高度时使用较大的流动相流速;同时因圆柱表面积一般大于其横截面积,所以在流动相保持较高的体积速率时,反压降较低。这种对活性多糖纯化方式相对更优。

  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研究进展

  □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孙培龙

  全世界约有菌物150万种,其中可供食用的约有2000种。中国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我国食药用菌研究报道过的已多达1100种,并且新品种还在不断增加。食用菌主要以日常食用的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木耳等为代表,野生药用菌有冬虫夏草、蝉花、雷丸、安络皮伞等;人工栽培的有灵芝、茯苓、猪苓、桑黄、云芝等。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生活节奏加快,我国亚健康的人群已高达75%,主要表现为失眠、心慌等,由亚健康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糖尿病及各种恶性肿瘤的疾病也日益增加,而食药用菌属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防病抗病的特点。

  食药用菌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防治心血管病、降胆固醇、抗病毒、抗细菌、抗寄生虫、抗真菌、解毒、护肝、降血糖、减肥、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等。此外,某些药用菌物质可用作止痛药或镇痛药。药用菌药物和膳食补充剂产品最适宜应用于预防免疫紊乱,特别是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的不同类型癌症患者,以及慢性血源性病毒感染肝炎、慢性胃炎、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和痴呆症患者。

  食药用菌精深加工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发酵工程等技术对食药用菌进行加工,一般分为初加工、精加工、精深加工三个档次。目前产品主要以多糖、多肽、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甾醇、苷类、酚类等具抗生素作用的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为主,包括普通食品、膳食补充剂产品、食药用菌方剂或食药用菌药物、天然生物防治剂、药妆产品5种。

  现今,食药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包括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超细粉体技术、生物酶技术、超高压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6种技术。未来,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药理研究、质量控制、药妆产品开发、标准建立、废物利用、技术提升六个方向。

  大健康时代食用菌产业的机会与挑战

  □ 原上海海洋大学校长 潘迎捷

  中国食品产业正在经历从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营养与健康的深刻调整,特别是逐渐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主的品牌竞争、以健康与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健康转型,价值提升正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

  营养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关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调查表明,75%的白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重新定义营养不良概念为包括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超重和肥胖症的各种形式的问题。

  发展大健康食品产业已成为国际共识。当前,已有很多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国家营养与健康战略。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食用菌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新引擎。

  我国食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成为继粮、油、菜、果后的农业第五大种植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食用菌生物工程从开发食用菌营养与健康功能的角度支撑食用菌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通过精深加工,可以充分挖掘和开发食用菌的营养和药用功能,为中国食用菌这一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提升产业能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找到了一条出路。

  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为转型中的中国食用菌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有力推动了中国食用菌以深加工为支撑的营养和药用产业的发展。而这一理念至今为止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与中央提出的2030中国健康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一致的,与中央去年一号文件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产业要走一二三产融合道路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

  国际著名食用菌专家、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张树庭介绍,食药用菌本身就是促进健康的食品,经过纯化的产品主要当作治疗疾病的药物,粗提取物产品主要以膳食补充剂的形式面向亚健康、健康和疾病人群,它既可以作为食物,又可以作为保健品,还可以开发成药物,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编辑: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