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
2019年09月30日 09:19来源:庆元网 作者:

  70年峥嵘岁月,70年披荆斩棘。在祖国母亲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曾是老兵、老交通员、老党员。年近百岁的他们,曾经的命运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一路走来,他们和祖国共同成长,见证祖国的发展。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网把镜头对准三位战争年代的老人,让他们从各个侧面讲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路上的不同历史画面,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家国情怀,从而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92岁蔡永才:忆战斗岁月激情 满怀为幸福生活点赞

  记者 谢力 通讯员 林众

  “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黄田镇朱黄村,见到耄耋老人蔡永才时,他忙着打开箱子向记者展示他的“军人印记”,一个搪瓷杯、两块勋章和一本复员军人证记录了老人那段荡气回肠而又无限感慨的军旅生涯。

  1947年,20岁的蔡永才遇上了国民党到庆“抓壮丁”,被安排前往衢州龙游进行战斗训练,次年前往上海参战。1949年上海解放后,蔡永才被转至解放军刘伯承部队。

  随后一年,解放战争一路打响,蔡永才所在部队从杭州出发到浙南、浙西等地,在前往湖南停休后,最后前往大西南参与西南解放战争。因西南解放战争部队表现突出,蔡永才所在部队还获得了国家领导人朱德、毛泽东所颁发的一等功。解放战争后,解放军部队进入各地打土匪、恶霸,分田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先后有240余万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蔡永才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指令,前往山东济南换上苏联武器,准备赴朝。

  “那个冷啊,冻得你骨头生疼!”带着痛苦表情,老人激动地说,初到朝鲜,就感受到朝鲜天气的严寒。而战壕对面的美军却一直以感情牌蛊惑大伙退缩,可战友们都选择坚持到底。战争结束时,他和战友们还被授予二等功奖章。

  1955年,28岁的蔡永才离开部队回到庆元县,进入县民政局工作。可从没上过学、不会写字成了他工作上的“拦路虎”。没过多久,他放弃了县城的工作回到老家朱黄村。

  文革结束后,蔡永才在村里先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大队长。任职期间,他组织村民盖房、修路,带领着村民致富。

  据现任朱黄村党支部书记鲍世库回忆,当时在蔡永才等一批村干部的带领下,朱黄村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仅当时一家扫把厂,靠着2分钱一把的扫把竹须,远销全国各地,解决了村里40多人村民就业。村里条件渐好,还建起了大会堂、学校等基础设施,村民生活条件逐渐转好。

  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蔡永才身子骨仍硬朗。说起当年的战斗故事,老人的目光坚定,总想描绘出每个细节。如果不是村干部介绍,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会是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采访时,家中电视里一直播放战争电视剧。蔡永才说,正是因为有曾经的浴血奋战,才有今天的盛世生活,希望过去的历史能够像他珍藏的搪瓷杯和勋章一样,永远被保存,永远被记忆。

  90岁“老交通员”杨青娇:跟党走就有希望 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记者 吴怡庆

  “当年游击队有的队员连枪都没有,温饱也是问题,今天国家能这样繁荣真是太好了。” 90岁高龄的杨青娇动情地说,游击队员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奋斗牺牲,游击队员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1929年出生的杨青娇是举水乡黄山行政村黄坑尾自然村人。在家人带动下,年仅18岁的她就投身抗战事业,积极为游击队筹借粮食、做服务……

  解放战争时期,由陈桂芳、张翼带领的闽浙边地委游击队在我县的举水、龙溪一带开展革命斗争。举水乡黄山村与福建省寿宁县接壤,游击队就驻扎在离黄坑尾村20余里的黄坑头一带。

  当年由于物资匮乏,游击队队员们填饱肚子成了问题。为了让游击队员们安心抗战,杨青娇和家人积极为游击队员们筹借粮食。杨青娇的公公吴炳富宁愿自己饿着,也不让游击队员挨饿。他和家人为游击队员捐了10余担粮食,上千斤蔬菜。

  游击队筹到的粮食要将稻谷脱壳,那时稻谷脱壳需用一种特制的“砻谷机”来初步脱壳,然后再用水碓在石臼里碓成糠米,再用竹筛将谷糠筛去。那时18周岁的杨青娇为人热情、谦和、勤快,游击队员就常叫她和其嫂子杨青菊为他们砻谷、碓米和筛米。一次,一位游击队员跟她们说:“你们现在身上还压着一个石磨,以后我们会将你们身上的石磨卸下,给你们戴上一顶斗笠”,暗示就要迎来解放了。那时,杨青娇还听不太懂这话,但游击队员和霭的模样和亲切的话语,杨青娇知道有好事要来了。

  据杨青娇回忆,那时游击队一般是选择在下雨时筹借、取粮。因为国民党部队每当下雨时都蜷缩在营房里不出来,相对安全一些。

  一天半夜,天下着大雨。有人来敲门,吴炳富急忙开门,看见几个穿着棕衣站立在风雨中的人,正是游击队员。吴炳富连忙将游击队员带进家中,点起“火篾”,烧起开水,叫两个儿子吴金养和吴友兴穿上棕衣到村口望风。由于保密的关系,村里人都叫不上游击队员的名字,但心里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

  他们态度都很好,客客气气的,从来不欺负老百姓,大家都愿意将稻谷借给他们。当夜,杨青娇、杨青菊妯娌俩将游击队筹到的稻谷通过砻谷、碓米、筛米几道工序碾成白米,一直忙到天快亮,才装袋让他们挑走。

  相比之下,国民党部队可就坏透了,经常到村里抢劫。一次,半夜时分,一伙国民党兵又来村里抢劫,杨青娇和丈夫吴友兴躲在猪圈上面一间不起眼的杂物间里,吴炳富则偷偷从房子外面跳下楼去,沿黄坑溪赶往邻村国坪村求救。两村相隔只有一公里左右,大约40多钟就赶到国坪村,村长拿出在村学校里一只黄灿灿的号子,站在村口往黄坑尾方向“哒啦哒嘀”一阵吹。国民党兵听到军号声,以为是游击队打来了,打了一通乱枪就仓惶逃走了,留下了一段“冲锋号吓走国民党兵”的佳话。

  游击队常将福建方向带来的敌方人员带到黄坑头营地做思想工作。一次带了三个妇女过来,其中一个怀里还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小男孩。一位常来村里借粮食的女游击队员就将小男孩交给杨青娇,并瞩咐杨青娇好好将孩子带好,不要饿着孩子。杨青娇哪敢怠慢,用家里旧衣服改了一件小衣给孩子穿,宁愿自己吃不饱也不让孩子饿着,这样小心带了近一个月,孩子的妈妈才回来。

  如今,杨青娇虽已90岁,但精神矍铄,为游击队服务的事仍记忆犹新,还时常跟儿女们讲述。她说:“为游击队做事情虽然辛苦,但心里乐意。”

  “母亲虽然不是军人,但奉献精神已刻进骨子里,这也深深影响着整个家。”杨青娇的小儿子吴旺堂说。

  杨青娇说:“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要跟着党就会有希望,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百岁党员胡明足:讲述入党初心故事 寄语年轻党员继续奋斗

  记者 吴梦飞 通讯员 吴瑶斌

  当百岁老人胡明足举起手上的党章,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党章内容的时候,呈现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入党64载,沧海变桑田,但不变的是他入党时的“初心”。回忆这百年来的亲身经历,期颐之年的他激动不已。

  “那个年代穿不上、吃不上,对穷人家庭来说,有的只是苦难。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哪能过上现在这舒心的日子哟!”荷地镇东坪村茶垅自然村人,1919年1月26日出生的胡明足是我县唯一百岁及以上老党员。说起往事,其目光依然坚定不移。

  胡明足说,从新中国解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国家一天比一天强盛。从那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加入共产党。拥有初中文化的他,1955年投递了入党申请书,当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为党,在岗有为,不忘初心。1956年至1961年,胡明足开始担任东坪公社委员,1961年至1984年任垅聪基坪大队大队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他一直牢记心中。

  1971至1985年,这14年间,胡明足还担任苏湖公社综合厂厂长。他积极发挥党员传帮带作用,教出许多木工、泥水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村建设能手。同时,注重废料的再利用与集中处理,为集体节约开支,创造盈利,并利用工厂盈利修建了从苏湖到茶垅的道路,还与岭头乡合建了包谢电站。

  1984年至1996年,胡明足任茶垅行政村书记时,任职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受到上级领导肯定,特奖励村里拖拉机、电动打稻机各一台。茶垅村当年还被评为全县典型先进村。

  老人常说一句话,“村里需要我,我就站出来。”

  这也正是他入党时的初心。以至2002年,他又以83岁的高龄担任茶垅村党支部书记,“谋幸福、谋复兴”一直到他91岁。

  在胡明足的柜子里,有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面有他珍藏多年的党章和党员证。每当抚摸着这一抹红色,他都说,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近百年的人生阅历中,胡明足说自己有幸看到共产党带领中国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历程。他寄语年轻党员,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本领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如今,胡明足虽年事已高,但思维依然清晰,仍然积极参加村内组织的活动。每晚在家更是不忘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时政。老人家经常感叹,如今新中国日益强大、日新月异,感恩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

    (编辑: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