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正文
“菇乡师傅”胡惟鹏:香菇产业托起致富梦
2019年09月17日 09:59来源:庆元网 作者: 记者 吴继峰 通讯员 朱星考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中华儿女正式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昂首迈入了新时代。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网将推出“我眼中的变化”系列报道,以人物视角回眸产业的变化和庆元的发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80年代末,我开始从事香菇栽培,当时我需要把烘好的香菇从乡下带到庆元,要肩挑、赶客车,前后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卖出百来斤,而且只能卖干菇;到了现在,基地产出的香菇,从香菇段上采摘下,分选、冷藏运输,第二天就出现在上海、深圳等地客商的餐桌上,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千多篮、3万多斤……”

  近日,记者来到宏鹏家庭农场,谈起几十年来香菇栽培、销售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胡惟鹏由衷感慨。

  与许多庆元菇农一样,老家在左溪的胡惟鹏父辈、祖辈都从事香菇栽培,在环境的影响熏陶下,80年代末,不到二十岁的胡惟鹏便下定决心从事香菇栽培。

  “刚起步时,我主要从事栽培段木香菇,到了90年代初,才开始栽培袋料香菇。当时由于没有装袋机,装完料的菌棒需要用脚踩实、再进行捆扎,再叠进土灶灭菌3天3夜,费工费力,效率也很低,一家人一年栽培香菇2万棒。”胡惟鹏告诉记者。

  后来,我县随着菇星、叶华等香菇生产机械厂商的出现,香菇栽培过程机械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菇农栽培香菇的效率。

  现在,胡惟鹏的家庭农场共占地百余亩,日常雇佣工人40余人,并建起了菌棒生产厂房和标准化菇棚,装袋拌料工序启用了半自动流水线,菌棒接种引入了开放式接种技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日产菌棒5万棒,年栽培香菇100万棒。

  农场目前配备每台可装载128块香菇筛子的烘干机6台,一天就能烘干出2000多斤的干菇,相比过去最多仅可装载32块香菇筛子的烘干机或焙笼效率直接提升了数倍,节省了人工的同时也为扩展栽培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带来便捷,更直接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2018年,胡惟鹏的基地年鲜菇销售量600余吨,干菇2万余斤,年销售额400余万元。

  随着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成投入,农场先后承担完成了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农旅融合点建设项目”、县科技项目“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与新技术示范”等多项科技、农业项目实施任务。

  而胡惟鹏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市县“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十大创业典型”“丽水农师”、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优秀工作者“万向奖”等荣誉称号。

  凭借着自身的丰富香菇栽培经验,胡惟鹏也不忘与菇农们分享,基地目前是庆元县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食用菌栽培实训基地,可接待来自各地取经学习的菇农,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在这里学习到香菇标准化栽培、香菇分选等方面经验知识。

  胡惟鹏的观念也从原先“小菇农”正式转变为服务地方产业的“菇乡师傅”,带领着更多菇农开辟致富路,将庆元香菇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

  改革开放以来,庆元随着食用菌机械设备使用,产业分工的细化,食用菌栽培从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自己制棒、烘干、销售,到现在的购买菌棒生产、专业队伍接种放气,户均栽培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0.5万棒到2018年的2.8万棒,菇棚经历了木架菇棚、水泥柱标准菇棚,到现在的钢架标准化菇棚。总的来说,庆元食用菌从原来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产业从单一种植发展形成了集技术研发、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市场流通、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庆元食用菌全产业链。

    (编辑: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