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石牛”的形态。不过在百山祖黄皮村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也同样生活这一群“鼻无绳索,天地为栏”的高山黄牛。它们的主人叫吴礼银,百山祖镇黄皮村人,一个放牛娃长大的高山牧牛人。
高山上放养黄牛
“哞哞哞……”只要是吴礼银在牛栏前吆喝两声,一整群牛就列队“欢迎”。“小时候牵着牛鼻子去放牛,等牛吃得肚子鼓鼓的再拉回来!”对于儿时的放牛娃经历,吴礼银记忆犹新。过去,谁家的黄牛生老病死了,或者出现意外了,才能宰牛吃肉。从厨房里炖着牛骨头的香味能飘到几百米远,小时候为了啃一个“无肉的骨头”甚至还要熬夜等。
黄皮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森林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这里的中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只有少部分老人留守。由于对这块生态土地情有独钟,50多岁的吴礼银也成了在村的“年轻人”,凭着过去的“放牛”经验,便萌发饲养黄牛的想法。
2008年,他从外地购进一批小黄牛,建起家庭农场,养殖方式上沿用“放天牛”的方式,牛群自己在山上吃草、喝水、睡觉,只要不下雪,甚至半年多时间纯放养,不需要人工管理。“春夏季,自由行,把牛放到大自然里‘历练’,特别是农历七八月时,根本就见不到牛的踪影,他们都躲到树荫下乘凉。”吴礼银说,现在生态好了,到处都是肥草绿叶,大自然就是一个饲料厂。
吴礼银的牛舍建在后山上,牛“回归自然”后,每年牛舍至少有6-7个月的空档期。等冬风起,气温下降时节,黄牛便会从高山上下来,回到山脚温暖的牛圈过夜。“怀孕的母牛上山后,还带着刚出生的牛宝宝下来!”每年,天气转冷后,牛群“回家”中能给他带来不少惊喜,最多一年,新增了5只小牛。当时,村里留守残疾人有16人,他们大多不能适应重体力劳动,但有养牛习惯。为此,村里还创办了残疾人养牛专业合作社,不少残疾人也加入其中,最多时发展到了40户,存栏近200头,仅“牧牛”这一项,给留守人员人均增加年收入1200多元。
给牛治病有妙招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吴礼银也摸索出了不少养牛的门道。他的牛是专门吃山上的百草百药长大,因此牛的“火气大”,为了给黄牛降火气,每隔一段时间,他都给这些牛喂养盐来补充钠、氯元素,增进其食欲。
牛在山场散养,食牧草经常接触地面,体外易感染牛虱子、牛虻等寄生虫,如果不及时驱虫,会影响牛正常生长。祖辈为牛驱虫,采取皮下注射或者涂抹驱虫药物,而这种方式容易引发牛中毒的现象。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一只公鸡骑到牛背上抓虫吃,于是萌发了“鸡牛共生”的念头。
于是,他将自家农场的200多只公鸡,赶到了牛舍,进行了鸡-牛混养,这样一来,鸡吃牛身上、牛粪里面的寄生虫,不仅饲养成本降下来了,鸡的品质也提升了,最主要还能为牛除去寄生虫。牛舍混养生态养殖的土鸡成本低,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价格每只150元左右,这又让他每年多赚10000多元。
互联网巧卖黄牛
吴礼银的高山黄牛,野性十足,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无污染的青草,生长期长,牛肉品质好,深受市场青睐。每年临近春节,他总能接到各地打来的预定电话,有的二话不说,还从微信转来定金。因此,他沾了黄牛的光,经常随牛出远门。
“嘉兴预定了两头黄牛,需要将活牛拉到嘉兴。”吴礼银说,他们家的黄牛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颇有名气,每年预定不少,黄牛供不应求。为了提高牛的附加值,去年吴礼银还和电商合作,初试了一把“微商”“电商”,过去是整头卖,现在是连皮带骨分割卖。
如今,吴礼银也在县城购置了房子,两个女儿都已经就业,他也升级为外公。不过,他仍然热爱牧牛事业,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电商、自办农家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尝到儿时山野黄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