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一”起见证·菇乡改革开放40周年⑩ | 一张“林权IC卡” 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2018年12月06日 09:28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记者 陈惠珍

  近10年来,我县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深化各领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谱写了改革新篇章,汇聚起发展新动能。

  2007年,我县在全省率先迈开了林权改革的步伐,创新推出了“林权IC”卡,林权实现“变现”;

  2014年,借丽水市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试验区的春风,我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开启金融改革时代;

  2014年,我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试点先行,一手抓方案出台,一手抓举措落地,把深化改革内容遍布全县范围……

郭德尧/摄

  从一张“林权IC卡”的创新,到农村金融改革的全面发力,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一批重要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成效逐步显现,一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不断突破,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改革脉络日渐清晰,改革成绩夺目亮眼。

  林权抵押贷款破冰前行

  2007年,我县发放了全省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开启了“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农村金融改革序幕。

  作为全县林权信息化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试点推广乡——隆宫乡的一员,吴标、吴宾兄弟俩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获得林权抵押贷款的林农,他们的家庭作坊也因为这笔贷款实现了转型升级,成立了庆元县金宝竹木制品厂。

  10余年来,吴宾每年都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到目前为止,贷款额度增加到10万元。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让我县成为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隆宫乡拥有毛竹林面积49821亩,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家竹木家庭作坊“开业”之后,家庭作坊呈井喷式增长,村内呈现“家家机器响、户户加工忙”景象,也拉升了毛竹的价格。

  2002年,看着村里家庭作坊办得红红火火,吴标、吴宾兄弟俩也起了这个念头,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为解决资金难题,吴宾通过个人信用贷款贷到5000元,购置了简单的机械,他们兄弟俩的竹筷胚加工厂“开业”了。

  4年后,吴宾想着让作坊转型升级,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一次成了难题。辛运的是,一年后,一个好消息来临,吴宾也没想到这个消息解决了他之后10多年的资金问题。

  这个好消息就是林权信息化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业务在隆宫乡试点推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吴宾贷到了2万元“巨款”,在当时,这些钱相当于可以购买10车毛竹,或者支付250名粗工的工资。有了这笔“巨款”,吴宾将原先的厂升级为庆元县金宝竹木制品厂,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林权“变现”,让吴宾尝到了林权抵押贷款的甜头,成为了林权贷款的“忠实粉丝”。

  林权信息化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是对村、组林地所有权界和农户使用权界进行勘界和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通过资料数字化处理,将林权证的申请、变更、登记等业务及资源资产数据管理等纳入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了随时随地可以查询的“数字档案”,这一举措,是深化林权改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一张不足巴掌大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卡”,里面却存储着自家林地的详细地界、树种、蓄积量等信息,并且有相对应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农亲切地把这张卡叫做“林权IC卡”。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现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华成了一名“林业人”,不仅见证了“林权服务机构”的茁壮成长,更亲历了庆元林改的起步、推进、深化……

  对于我县改革开放以来的“林情”,周华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70%以上的集体山林,以自留山、责任山的形式实行分山到户;2006年,我县开展以“延长山林承包期、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搞活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以“确权发证”为核心的山林延包工作,发放了《林权证》;2007年初,我县在全省率先迈开了深化林权改革的步伐,县林业局新设立了一个下属机构――庆元县林权管理中心;2009年,我县建立了“县级林改服务中心”,并在各个乡镇(街道)林业工作站设立林改服务分中心,林农手持“林权IC卡”贷款方便、快捷;2010年,全省第一笔生态公益林抵押贷款发放,林农的生态公益林也能“变现”;2017年,竹口林农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做质押获得贷款……

  “只要有林权IC卡和金融部门发放的信用贷款证,就可以就近到金融机构办理林权抵押贷款,贷款手续简便,利率低,一般2个小时左右就能办好。”周华说。

  “死山变活山”“活树变现钱”,林权抵押贷款的全面推进破解了林业史上森林资源变现和农村信贷史上农民抵押担保物两大难题,打通了林业发展体制瓶颈,为林改搭筑起良好的融资平台,使林权证成为名符其实的产权证,践行了“还权与民”的林改理念。林权抵押贷款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第一张金名片。林权抵押贷款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第一张金名片。目前,全县345个行政村、两个国有林场250余万亩山林都完成了“林权IC卡”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6276笔,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9.7亿元,贷款余额4.68亿元,惠及农民3万余人,盘活森林资源77万亩。

林农用IC卡查询林权信息

  金融改革活水润泽“三

  贷款难、贷款贵一直是“三农”痛点所在。对农户来说,手中最大的资产就是山林、土地和农房,但因为权属不清、资产难处置,很难用作抵押物,“林权IC卡”为林农与金融部门搭起了“连心桥”。

  借丽水市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的春风,201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庆元县支行主导,我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县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形成了以县农商银行为主,农业、建设、中行、邮储、泰隆等银行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局面。

  县农商银行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留用地”抵押贷款业务,并推出了“丰收小额农贷卡”“惠民贷”等惠民措施,不断扩大农民贷款覆盖面。

  贤良镇溪沿村香菇种植“能手”叶全荣的庆元县乡野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农商行的金融改革中逐渐壮大的一个例子。

  早年,由于交通、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叶全荣的种菇事业发展碰到了瓶颈。正好在这时,农商银行推出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丰收小额农贷卡”,叶全荣成功贷到了20万元,并在县城郊区成立了合作社。之后,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菌棒生产也从第一年的60万袋增加到140万袋,“丰收小额农贷卡”的授信也增至40万元。一张小小的“丰收小额农贷卡”,让叶全荣的种菇事业“东山再起”。

  2017年,县农商行依托城乡一体化信用体系,又推出了“惠农贷”,村民可凭借信用办理贷款业务。在新政策指引下,今年,叶全荣用“丰收小额农贷卡”贷款22.5万元,用“惠农贷”贷款7万元,对于合作社的未来更有信心。

  改革期间,我县推出“整村批发、集中授信”新模式,实施采集信息、评定授信、发放贷款“三位同步”工作方式,有效破解了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截至目前,全县157个村开展了此项业务,累计授信48994户、金额60.26亿万元。

  “信贷支农”“信用惠农”让村民尝到了金融改革的甜头,而“支付变农”则实现了金融改革的深化。

  以前,由于便民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站、村邮站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人员、办公地点、补贴标准等都不同,农户办理业务存在着不方便等问题。2014年,我县通过整合便民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站、村邮站建设,在竹口镇黄坛村建成了全国首个集“金融服务站、便农服务中心和村邮站”三合一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代办取钱、汇款、缴费等业务。

  “村里到镇里没有班车,村民要去镇里的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只能步行或骑车,路上来回至少要花1个小时,服务站成立后,取款等业务都可以在服务站办理。”在黄田镇双沈村,阎淑芬的金融服务站升级为全县第一家农村金融服务精品站,最多的一天为村民办理了20多笔业务。

  农村金融服务站实现了助农取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公平性和可得性。到目前为止,全县148个农村金融服务站累计办理助农取现业务12.33万笔,金额6418.56万元;办理代理转账业务5.78万笔,金额4523.25万元,共有16种涉农补贴纳入一卡通并通过服务点发放,金额累计3.96亿元。

  “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我县建立完善了农村信用体系、村级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支付网络。”县人民银行农金改办主任吴国荣表示,同时,通过完善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等方式,切实解决贫困村贷款难、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难等问题。农村金融改革是全省七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县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农村产权交易、社会大征信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等三个平台,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变现、不良资产处置、多层次担保、农村普惠金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农副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农林产品交易模式创新、“整村批发、集中授信”信贷业务创新、庆元农村金融改革机制创新、探索设立民营银行可行性“五大亮点”创新工作,搭建两个亿元级政府性融资性担保平台,创造了多个第一,成立了全省首家政府出资的服务“三农”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了浙江省食用菌保险第一单……农村金融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改出

  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不仅最大限度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也开启了全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局面的大门。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我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作,坚持试点先行,一手抓方案出台,一手抓举措落地,把深化改革内容遍布全县范围。结合实际情况,我县绘就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经济体制、民主法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纪律检查等领域多点绽放,全面开花。

叶荣兴/摄

  对于屏都街道来说,技能型政府改革是“重头戏”。屏都街道打造“民来可办事、客来可参观、基层干部来可学习”的技能型政府实训基地,切实扛起“技能型政府建设看屏都”的责任与担当。

  技能型政府的改革,让不少村民享受了改革红利,参加了两期插花培训的菊水村妇联主席范春燕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培训让她学到了插花技能,也提升了自己气质,好处多多。

  截至目前,屏都街道已举行农村妇女技能、调解业务、项目政策处理、农业实用技术、家庭教育等12期培训班。

  全县的技能型政府改革要从2001年说起,那年,江根乡、隆宫乡组织干部学习花菜种植、笋竹两用林改造技术和毛竹初加工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上下掀起了一股干部“学技能、用技能”热潮。

  2004年,我县提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工作,并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对乡镇旧有“七站八所”进行机构改革,推行重心下移,选派“一员四助理”。

  2008年以来,全县不断完善技能型干部培养体系,并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抓手,推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

  之后,根据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我县通过坚持和改进干部技能培训模式,健全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集聚为民服务平台资源载体,打造技能型政府建设2.0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已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技能实训基地224个。

  随着技能型乡政府改革的深化,2017年,我县全面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政府服务改革延伸范围更广。

农技干部活跃田间地头

  2017年,我县公布了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通过简化审批、网上办理、快递送达等方式,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157项单一审批服务行事项群众和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

  一个月后,我县又公布了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涉及36个部门(单位)共计666项,其中权力清单事项481项、公共服务事项185项,并有54项实现了“零上门”,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得到增强。

  清单公布的背后,是我县各相关部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再造、多证合一、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等方式,减前置、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间,全面优化办事流程,让老百姓上门轻松办事。

  “全域一证通办”系统上线运行,8个领域25个部门613个事项实现“一窗通办”,19个乡镇(街道)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窗综合受理”全覆盖;在全省最大移民安置小区——同心社区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业务办理平台,建成我省首个跨市利用“一窗平台”受理的异地便民服务实体平台;8个业务领域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老年人优待证”“老年公交卡”实现一次同步办理……截至目前,63项证照材料实现网上共享,1341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下放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128项、村(社区)代办点代办事项89项。“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政府办事效率的加速度,收获了群众满满获得感。

  此外,整合政府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公安110指挥中心、住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民政96345公共服务中心、情报信息中心等五个平台职能;分类整合乡镇“一办几中心”,建好庆元特色“四个平台”,实行“集体式办公、超市式服务”……一项项改革的深化,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县一次次开启从无到有的大胆探索,一次次扛起领风气之先的先锋担当,不断增强率先探索、创新实践的改革意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改革试点,力求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编辑:方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