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镇位于庆元县西北部,素有庆元“北大门”之称,以境内的黄坞、葛田村各取一字得名黄田。地处浙闽两省三县交界,“G25长深”高速公路、229省道贯穿全境,北邻龙泉市小梅镇,西靠福建省松溪县渭田镇、溪东乡,东南连接本县竹口镇,距县城3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下辖27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其中少数民族村3个(东西村、大坑村、李村村),户籍人口达16253人。全镇有汉、畲、黎、土家、土、侗、满、傈僳等17个民族聚居。黄田镇素有“中国灰树花之乡”、“毛竹之乡”美称。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教育强镇”“丽水市文化强镇”等称号。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迅速启动整治行动,按照建设“竹韵小镇多彩黄田”的总体思路,破难攻坚、乘势而上,整治环境卫生、整治乡容镇貌、打造景观节点、建设基础设施等,扎实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取得市级一般镇第二名的好成绩,且有效提升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通过规划设计,发动村民参与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对灰寮,旱厕,猪圈等整治,建设特色农民公园,实施生态小区建设,绿化亮化、污水整治等项目,使村容村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二是“产业发展”不断拓宽。我们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灰树花生产基地、毛竹林产业、农家乐民宿等蓬勃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小城镇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地改善。如村庄道路的硬化,路灯铺设,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沟渠清淤,防护堤建设,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村风民风”日益改善。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结合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行动,让群众受教育、转观念,提高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明素质,移风易俗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项目建设情况
根据规划路径,围绕镇政府驻地建成区谋划实施“9+6”项目,我们详细编制了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蓝图。其中2017年采用EPC建设模式,由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主要项目包括强弱电上改下、路面白改黑、体育运动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外立面改造、南北入口休闲公园等11个项目,投入整治与建设资金达3650万元。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黄田镇通过实施“美丽乡村、花样村庄、特色精品村”等一系列措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持续改善,但小城镇环境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既不如村、更不如城,如环境卫生脏乱差、水体污染未能根治、道路乱占问题普遍、违章搭建现象严重、“空中蜘蛛网”密布、沿街立面杂乱无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低散乱企业随处可见等,成为美丽建设的一大突出“短板”。
(一)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
1、针对全镇环境卫生,聘请4名专职保洁员,分时段进行清扫和垃圾收集,强化垃圾清运。垃圾由政府承包给第三方统一清运,每月至少清运4次,确保垃圾房随时有容纳空间,垃圾统一集中到集镇内的垃圾房内,统一清运。
2、针对村庄环境卫生,由班子成员牵头,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方案。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盘点统计卫生设施,统一向上争取或从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中调整资金解决。二是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入池习惯。大力宣传,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理行动,引导群众自觉将生活垃圾收集运送至村内垃圾房或垃圾池。三是可根据实际开展卫生创评活动,通过评选“六星文明户”、“卫生之家”等活动,促进形成小城镇文明行动的新风尚。
3.针对河道卫生,一是聘用专职人员开展长期维护保洁工作。二是按照河长制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对河道进行巡查和督查。
(二)全面开展“治乱拆违”集中攻坚战
根据统一部署,黄田镇在年初就吹响违集中攻坚“集结号”,并每月相继组织开展了“代表日”、主题党日等治乱拆违集中大行动,全体镇村干部、镇属单位,党员群众全员参与,联合行动,拆除各类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整治车乱停、摊乱摆、道乱占等现象。通过近一年的整治,我镇累计拆除建成区各类乱搭乱建21000余平方米。其中拆除菇棚、灰寮155个面积12000余平方米;整治拆除旱厕45个,面积600余平方米;拆除铁皮棚64处、面积7800余平方米;整治赤膊墙65处、2200余平方米;整治道乱占、车乱开、乱摆摊等110余次;完成土地拆后利用3600余平方米。
(三)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管理提升战
一是以“垃圾不落地”为目标,首设“垃圾超市”。通过“垃圾换物”,村民拿着平时丢弃的废弃物换取日用品,引导和鼓励大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二是以“厕所无小事”为目标,首创公厕“所长制”。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全面推行公厕“所长制”,公厕公示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所长”信息挂牌上墙,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
三是以“卫生无死角”为目标,首推“路弄长”制。实行环境卫生管理“网格化”,推广“路弄长”制。每个责任区由1名党员干部任路(弄)长,2-3名农户代表为组员成立检查组,开展日常巡查、文明劝导,要求“路弄长”集中检查和督导责任区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落实等工作。
长效机制管理思考
(一)精准发力再推进、环境整治须再深入
2018年我们将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等系列工作,有效引导全镇开展杂物有序堆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并向所有村庄延伸,全面掀起村庄环境整治的新高潮。深入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面貌大改观、形象大提升三大工程攻坚行动,确保全域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一是实行“1+x”工作模式。即每个班子成员联系1个重点项目建设村+2至3个非重点项目建设村,带领镇、村干部组合发力、协同作战。同时将分散在几个工作组的力量进行整合,再根据组内人员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按工作任务轻重,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协作,实现直接沟通交流,便于统一意见,提升监管成效。二是完善“龙虎榜”机制,形成合力促提升。流动红黄旗“龙虎榜”再深入,每月定期开展镇村干部PK赛,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同时将考核结果和干部基本报酬、评优评先等密切挂钩,把干部的“责、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树立奖优罚懒良好导向,大力破解干部管理中表现难认定、量化难考评、后进难处置等突出问题,有效强化了干部日常管理,督促干部高效履职,振兴乡村。
(二)借力借势再出发,街路巷长须再优化
一是实行门前四包责任再升级。定期开展邻里环境整洁大比拼、最美庭院创建等活动,优秀授予流动小红旗、反之授予小黄旗,让群众之间“红红脸、出出汗”。二是街路巷长工作再优化。持续推广“街路巷长”制,实行由1名党员干部任街路(弄)长,2-3名农户代表为组员成立检查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并全域推进。三是常态化巡查。每周对责任区域开展至少2次巡查管理,协调处理相关问题;“街长”、“巷长”、“路长”每天至少开展1次现场巡查管理;保洁员、执法人员不间断实施作业和巡查管理。发现问题或收到群众反映后第一时间处置,保证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有回音。随着“三长”网络形成,将让规范的小城镇管理形成常态。
(三)乘机乘势再完善,厕所革命须再细化
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事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我们将以“厕所无小事”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公厕“所长制”。一是深入开展拆旱厕、改户厕、管公厕的“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推行公厕“所长制”。镇主要领导担任黄田3个片区的厕所“总长”,44位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各村公厕“所长”,实行“一厕一护”。二是结合乡村振兴及世界厕所大会等指导意见,对镇域所有公厕进行登记造册,并率先评选出星级公厕。并定期开展星级评定并上墙公示,针对落后者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取消年度星级评定。三是将公厕管理工作纳入村级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开展每月检查通报,比一比、赛一赛,形成你追我赶的热潮,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我们誓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机融合提供黄田模式。
环境整治靠干部更靠群众
任何工作,如果只是干部“剃头担子一头热”,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最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整治过程中,在宣传好、引导好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让群众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享受更大的获得感。同时,如果能够促进广大群众素质的整体提升,那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