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安南乡流溪洋村,只见深山幽幽、流水潺潺,就在山脚路边的一片遮阳网下,蛙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蛙声来源于山泉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养殖房内,幼蛙池、成蛙池、种蛙池、产卵池被分成几个区块设置,成千上万的蝌蚪、石蛙,或来回在水池中游动,或躲在石棉瓦下。
“石蛙的养殖条件高着呢!他们常栖息在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因此饲养它们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好、安静,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品质。”合作社负责人叶兴伟、陈秋霞夫妇养石蛙已有5年,说起养蛙经验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土专家”。
然而,在这5年时间里,叶兴伟夫妇养石蛙曾屡屡受挫。2013年,夫妻俩学习养蛙技术后,从外地采购了100多对石蛙进行繁育。“繁育成功后,就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叶兴伟说,2015年初,他们在淤上乡涂坑村租了10余亩地,盖了一个15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
由于当时急于求成,养殖场的水泥池建好后,没有经过充分稀释、去碱性,导致许多种蛙被“烧”死。“加上那里的水温过高,很多幼蛙也相继死亡,到了年底几乎就死绝了。” 尽管遭受了灭顶之灾,叶兴伟还是不想放弃,又重新回到老家安南,继续埋头钻研养蛙技术,打算卷土重来。
2015年底,叶兴伟选择在环境好、水质好、气温适宜的流溪洋村建养殖场。这一次他将建好的水泥池经过了10余天的脱碱处理,才放入石蛙养殖。
水池碱性问题解决了,蛙卵孵化又出现问题。“原先是把石棉瓦盖在产卵池上,种蛙就会把卵产在石棉瓦上面。”叶兴伟说,几个月后,他发现这样产卵和孵化率都不高,卵的成活率也相对较低。 经过多方请教,叶兴伟发现是石棉瓦的问题。由于石棉瓦存在一定碱性,不适合用于蛙卵养殖,他又改用泡沫板,产卵率和孵化率一下得以提升。
在养殖过程中,叶兴伟夫妇还发现石蛙存在“大吃小”现象,于是,他们将蝌蚪、幼蛙、成蛙放在不同的水池中进行饲养。同时,还摸索出在种蛙池中养鱼,由于鱼会吃蛙卵,这样就迫使种蛙自发到产卵池产卵,不会直接在种蛙池内产卵,避免了孵化率低的问题。
“在养殖池内,还会种一些金钱蒲,俗称‘石娃草’。”叶兴伟说,因为石蛙生病了,经常会吃这些石娃草,如果看到水池中出现很多石娃草的断叶,就说明石蛙生病了,就要给他们吃药。
随着成功经验积累,山泉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石蛙成活率逐步提高。如今,合作社已有成蛙万余只,幼蛙5万多只,今年已销售上百只成蛙。明年将成批量销售,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20元算,估计有上百万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