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菇乡“非遗”精彩纷呈
2018年06月13日 09:42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记者 陈惠珍 通讯员 杨晓君

——2018年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2日上午,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授牌仪式上,我县的10多项非遗技艺一一展示,多彩“非遗”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从小深植廊桥文化

  在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江滨小学的展台前,多位学生制作的廊桥模型摆放在展台上,栩栩如生。

  “学校每个星期一节廊桥文化课程,每年1月左右还将举行廊桥文化节,希望学生人人学廊桥,爱廊桥。”江滨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范祖夏说,每个年级的廊桥文化课不同,一年级是讲廊桥故事,二年级是制作廊桥模型,三年级是进行廊桥绘画,四年级是廊桥书法,五年级是廊桥诗词比赛,六年级是廊桥小论文,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廊桥文化从小抓起。

  目前,江滨小学的廊桥文化课程成为省精品课程,今年在地方课程评比中获得了省一等奖。

  用剪纸记录生活

  刘火金是百山祖镇三堆村人,剪纸已有10多年,在现场,她正拿着把剪刀细心地剪一座廊桥画。

  百事吉剪纸是三堆村一门古老的传统剪纸技艺,百事吉常用于乔迁、婚嫁等场景,因其立体结构,挂起来会随风旋转,寓意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受到不少市民喜爱。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总是把纸剪成各种形状的窗花,到现在剪的纸张和花样已不计其数。”刘火金说,剪纸需要细心和耐心,每一次剪纸,都需要用铅笔将花样描绘好,这个需要个把小时,描好花样才开始剪,最简单的花样最少需要剪1个小时,百事吉工艺复杂,一般需要3天才能完成。

  在展台上,三幅由刘火金创作的特色剪纸特别引人注目,分别融入了香菇功夫、三堆迎神节、廊桥等庆元元素,她也希望用剪纸记录生活。

  留住传统美味

  在五大堡乡车山后村有一家庆元县东山岗家庭农场,该农场制作的“庆元傻宝”牌黄粿销往全国各地。当天,农场负责人吴祥宝不仅把黄粿制品带到了现场,还蒸制了米饭,并将制作黄粿的石臼和棒槌也带到现场,邀请现场市民参与黄粿手工制作。

  “黄粿是庆元一道有名小吃,也有五谷丰登的寓意。用手工制作的黄粿味道纯正,更劲道,大家更喜欢吃。我也希望能传承这个技艺,把传统美味留住。”吴祥宝说,黄粿制作工序繁杂,其中捶打这一工序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技巧。

  在现场,市民们拿着“棒槌”,你一槌,我一槌地开始捶打黄米饭,10多分钟后,捶打完成的黄粿成形,市民竞相品尝……

  竹编生活用品

  温州文成县的陈方正今年61岁,在庆元生活了30多年。

  竹子的用途很广,制作成簸箕、竹篓、斗笠等生活用品就是其中之一,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有精湛的竹编技艺。

  在活动现场,陈方正用毛竹片制作一个篮子,只见他将毛竹按照顺序一层层叠加,不多时,篮子的框就出现在眼前。

  “别看只是竹子叠加觉得竹编是一项简单的事,其实编制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力度,才能保证篮子整体协调,往往一个篮子制作完成需要4个多小时。”陈方正说,用竹子编制的产品质量好、美观,是不少家庭的生活用品。

  用木板变“魔术”

  在传统箍桶技艺展台,荷地镇大岩村村民范良火拿出平刨、手刨、斧头等20多样工具,一一摆放在案板上。已制作完成的饭桶、蒸糕桶、粮桶、泡脚桶等产品摆满了展台。

  范良火从事传统箍桶已40多年,在他的手中,已经制作好几百个产品。由于需求不同,每个品种的桶还有大小不一的样式。“每次做桶都需要用许多工具,每个工具都有不同的用法,一般3个多小时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桶。”范良火说,传统箍桶技艺就好像魔术师,把一块块木板组合成一个个桶,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稻草变身工艺品

  在草鞋编织技艺展台,来自举水乡月山村的草鞋制作人吴方庆、吴玉明和来自松源街道牛路洋村草鞋制作人张大功一同在现场制作草鞋。

  吴方庆边做边向市民介绍草鞋制作方式,草鞋选料讲究,要将糯禾茎(俗称糯米草)放在水中浸泡1一2天,再轻轻地用木棰捶打,使其柔软,再用三股麻绳搓成一根绳子,才完成材料的准备工作,编织时耳子选用较好的糯禾茎搓成,后跟用搓紧的禾茎绳缠着,笔挺牢实,编织紧凑,一双鞋子需要2个小时,穿在脚上两三天仍吱吱作响。 “虽然现在几乎不穿草鞋,但能够让稻草变身工艺品,觉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希望这个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吴玉明说。

  用针线绣温情

  在刺绣展台,两种不同形式的刺绣作品对比明显,在展台左边的是吴修荣带来的处于清末、民国时期样式的刺绣作品,图案陈朴、造型夸张。而在展台右边,则是王火英带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刺绣作品,色彩艳丽,造型小巧。

  “以前的刺绣方式基本失传,现在仅有百岁老人还知道绣法。相比较以往,现在的刺绣作品更加注重实用性,布鞋、围兜、帽子、围裙等产品使用频率多。”王火英说,她的刺绣技术是妈妈教的,在刺绣前,需要将绣的花样画在画布上,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充满了温情,现在还有不少家庭嫁女儿时,妈妈会亲自绣一些鞋子陪嫁。绣鞋子是刺绣中最难的,一双鞋子需要半年左右才能完成。

  特色咸菜美味可口

  王贵花在农贸市场售卖咸菜已经20多年,在售卖的30多个品种中,有15个是她自己制作的。

  咸菜的制作技艺是一项传统技艺,茄子干、豆角干、大蒜、野山菌等菜品经过多道工序后成为了一道道可口的咸菜。

  在现场,王贵花制作了姜片咸菜,只见她将洗净沥干水分的姜切片,再加入盐、糖、醋等调料搅拌,一道简单的咸菜就制作完成,装罐后等待一个星期就能食用。

  “咸菜品种繁多,但每样做法都不一致。”王贵花举例说,浸毛芋是一款受到市民喜爱的咸菜,制作时间在每年的10月到1月之间,毛芋经过煮熟、剥皮、晾晒之后,加盐巴、酒糟、家酿红酒等进行浸泡,等2个多月才能食用。

  为农耕文化留下印记

  “在织造围巾的时候,要注意把毛线对齐,压实……”在活动现场,来自五大堡小学教习织造的老师沈晓聪正在现场教学,用创客织布机将毛巾的织造工艺教授给在场的学生。

  当五大堡小学成为非遗教学基地,开始传授织造技艺时,自小喜欢织造的英语老师沈晓聪,毛遂自荐教学生们织造。

  “最早是用棒进行织造,随后出现了各类工具,比如条形、圆形、手握等编织器,而教学生们使用的就是改造缩小后的传统织布机。”沈晓聪表示,通过制造,可以制作围巾、挂绳、手链等物品,深受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喜爱,他们在课上总是用彩色的毛巾织造各种物品,乐在其中。

  据小学校长叶定平介绍,学校共有农耕园、织造坊、木工坊、香菇实践基地等农耕文化教授基地,每个星期两节拓展课程让学生学习农耕文化,希望能够为农耕文化留下印记,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等。接下来,还打算开展剪纸课程。

    (编辑:方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