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庆元县把搬迁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梯度转移的人口布局,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走出了一条颇具借鉴价值的创新之路。
眼下,庆元县的“大搬快治”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全县需安置搬迁8765人,分别占全省、全市总任务的12%和37%。
通过将搬迁与产业扶贫、社区管理服务相结合,庆元县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下山移民解除后顾之忧,成功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发展的新路子。
新时代新家园新气象
庆元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县之一,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土层滑坡的典型县,地质灾害点有260多处,平均每年新增地质灾害点近10处。2006年8月11日,“桑美”台风正面袭击庆元,造成多处罕见泥石流灾害,给庆元人民留下了深刻而沉痛的记忆。
如何除险安居,让百姓安居乐业?庆元有着自己的破题法和“加速度”。
在庆元县同心新村安置小区,记者看见一幢幢独具江南韵味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小区内道路宽敞整洁、路灯错落有致,幼儿园、社区医院、农贸市场、文体广场、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置身其中,仿佛身处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居民小区内。
2007年1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正在兴建中的上坑岙和反岙等灾民安置小区考察,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10年来,全县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精神,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灾民安置小区建设工作。自2006年开展农民异地搬迁工作以来,庆元县把实施异地避险搬迁作为当前防治地质灾害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将安置小区建设融入城镇化建设,实行生态式移民,让搬迁群众充分共享城镇水电、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和谐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取得了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当前正在推进“大搬快治”的村,全县共有71个。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庆元,山区房子大多依山而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牵涉范围大。为了让山里百姓搬得安心,庆元县制定了一套“边搬边拆边安置”的搬迁计划,给予每人一定数量的货币补助,安置房则通过摇号选房。同时,先后建成同德、同济、同心等安置小区,规模数量皆位于全省前列。2008-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农民下山搬迁8027户共27080人,其中集中安置5903户共20035人,整村搬迁56个自然村共3131户、10902人。
“感谢政府开展的‘大搬快治’除险安居行动,帮助我们离开了危险的居住环境。”说起县里的搬迁行动,同心新村安置户叶德军因为安居梦一朝得圆而欣喜不已。来自贤良镇富林村的叶德军告诉记者,过去住在老屋里,每逢刮风下雨总是提心吊胆,现在全家住进了新房,不仅交通比原先便利了许多,居住环境也得以彻底改善:“我们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山里人过上现代生活
5月18日,记者在同济文化礼堂活动室初见胡存武时,他正在和邻居们闲聊。“真没想到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还能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全靠党的政策好啊!”
66岁的胡存武是从庆元县岭头乡包谢村搬迁下山的。包谢村地处深山,封闭贫瘠,多雨季节常遇洪水灾害。为了摆脱发展困境,包谢村实施整村搬迁,村民在县城附近的安置点盖起了新房。
胡存武是包谢村的第一批搬迁户,如今,他已经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当初我搬下山时,很多村民还存在故土难离的想法,说什么也不肯走。”胡存武说,乡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终令越来越多村民下了决心。一户、两户、三户……现在,大多数村民都已经搬进了新家。
“我家老屋是一栋小土坯房,狭小拥挤,一到雨天,筑房的泥土就会一块一块剥落下来,很不安全。如今我们一家10口人住在6间大瓦房里,屋子宽敞又亮堂,还用上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水漫金山’了。”胡存武笑着说。
“老村的路特别不好走,平时尘土飞扬,雨雪天一步一滑,很危险。”和胡存武一起聊天的胡光一,是左溪镇溪头角村的移民。回忆过去的生活,他感慨万千:“溪头角村离庆元县城有70多公里,山里生活闭塞,村民们长年守着山头过穷日子。现在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出门就是宽敞的水泥路,大家出门很方便,孩子们上学也不再辛苦了。”
不少住在同济新村的村民过去并不相识,但搬到这里不久,就成了“老熟人”。现在,他们每天都会在文化礼堂相聚,生活过得悠闲舒适。
下山后,子女就学方便了,进城就医方便了,外出工作方便了,村民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了。据同济新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平介绍,紧挨着庆元县城的同济新村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区,共安置了1658户、5800多人。除居民区外,这里还建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等配套设施。2015年建好的小区幼儿园,共设有9个班级,不仅解决了小区幼儿的入学问题,还接纳了不少附近的适龄儿童。
同济新村集中安置点只是庆元县下山搬迁的一个缩影。通过易地搬迁,庆元县基本形成了从高山到低山、从低山到集镇、从集镇到县城的梯度搬迁格局,山区群众直接搬迁到城镇居住,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全面改善。
下山走向新生活
如何让高山远村的村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近年来,庆元县把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高山深山农民生态移民及灾后重建与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相结合,在实施农村农民搬迁的过程中,既重视搬迁,更重视安置,确保搬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资料、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尽快致富奔小康的条件,积极通过招商引企、发展来料加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为农民开辟崭新就业渠道的同时,庆元县立足实际,不断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近年来,庆元县工业园区共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洋墩、同德、同济安置小区的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而县城周边的三个安置小区则建起了6个来料加工点,吸引从业人员达1.86万人,成为重要的“浙西南来料加工基地”,有效促进了异地农民增收致富。
从庆元县龙溪乡后洋坑村搬迁至同济新村的梁雪花,在迎来新生活的同时,也终于获得了圆梦的平台——她在新村里办起了服装加工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去年,她发放的来料加工费已超过100万元。
“山里山外,什么都不一样。下山后,眼界开阔了,发展的门路也多了,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要抓住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梁雪花说,现在,她和丈夫负责来料加工点的日常运营,精通互联网的女儿则负责接单。
“搬到这儿,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想挣钱容易了很多。”一位在梁雪花的来料加工点操控缝纫机的大姐告诉记者,自己在老家干农活,一年到头挣的钱非常少,现在她做来料加工,丈夫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每年全家的收入有五六万元。
为了有效地把安置小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庆元县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在选址上坚持以科学为导向,将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有机结合,既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又促进搬迁农户安居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
从山沟沟走向现代化生活,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越来越多的偏远山区农民通过易地搬迁圆了多年的发展梦,不断走向城镇、走向都市、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