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庆元   正文
[指尖丽水]吴复勇:精雕细琢“廊桥遗梦”
2017年12月07日 09:49来源: 指尖丽水 作者:记者 叶浩博
原标题:吴复勇:精雕细琢“廊桥遗梦”

  他是庆元县濛洲街道大济村廊桥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师承父亲吴太荣,当了半辈子学徒,52岁才开始独立建造修缮廊桥,接到的第一个活儿,就是重建庆元县的代表性廊桥之一——濛洲桥。他叫吴复勇,一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吴复勇16岁跟随父亲学建造廊桥技艺,19岁已能独当一面,目前共参与修复、迁建、重建了如龙桥、咏归桥、濛淤桥、来凤桥、兰溪桥等庆元县国宝级廊桥,以及福建省政和县、寿宁县等地的木拱廊桥。

  吴复勇接触最早的一座廊桥就在他的家乡——“进士村”大济村的双门桥。桥身有廊屋5间,离吴复勇家仅300米,是他每次外出回村的必经之路。每当走过双门桥,他就感觉很亲切,因为这是他廊桥梦开始的地方。多年前,双门桥出现残破,他的父亲是修桥中的木匠之一,第一次带着吴复勇修补廊桥。

  “双门桥木拱廊桥的构造采用斜撑式,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全用榫头连接,修补难度极大。”吴复勇说,需要“绣花”的功夫才能出细活,不然会影响桥身的稳固,影响古桥的寿命,因此他修葺时极为小心。

  这一修就用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刚满16岁的吴复勇初步领略到了古人精湛的造桥技术,从此便对廊桥情有独钟。之后,他走遍浙南闽北,去研究和观察木拱廊桥的构造,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1983年,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庆元县城的咏归桥岌岌可危,不少桥柱出现了裂痕,桥的屋面多处破损,风雨板出现风化,如果不立即维护,很可能出现倒塌的危险。吴太荣、吴复勇父子两人接下了咏归桥的修护工程。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屋面翻新、廊桥新装、桥柱更换,经过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才修复完成。这次经历让吴复勇意识到,修葺廊桥欲速则不达,慢工才能出细活。

  吴复勇自称是个慢性子的人,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手艺。“现在我一年最多修6座桥,有些年一年只修建一座木拱廊桥,耐下心来才能把活干好。”吴复勇说。

  “其实我做这份活并不能赚多少钱,重塑廊桥,重振文化,才是我们廊桥工匠的出发点。”吴复勇说,如今,廊桥已经成为了庆元的名片,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这是大财富。

  除了修缮庆元本土的廊桥,吴复勇还致力于弘扬廊桥文化。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吴复勇随丽水援建队到了四川省青川县石坝乡,除了完成对当地的古桥、古建筑保护修复外,还用了6个月时间,在当地修了一座红石廊桥。

  这座桥全长29.08米。考虑到木质桥梁结构不适应当地的潮湿气候,桥拱采用钢筋水泥结构,而飞檐斗拱的廊屋则完全按照古法设计。2010年5月底,红石廊桥落成,亭、廊、桥连成一体,形成一条廊桥景观带。这座廊桥成为了“丽水援建石坝乡”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绝处逢生、自强不息的汶川重建精神。

  2012年末,“文化工匠”吴复勇收了第一位在外国的女徒弟。她是留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刘妍。她在吴复勇的帮助下完成了德国第一座廊桥模型,吴复勇倍感欣慰。

  得知庆元县要从今年开始,以古桥、古村、古道、古树为基础,挖掘“古文化”,打造“古文化”集群,吴复勇提出了自己的廊桥梦:让古桥成为庆元旅游的“代言人”,让更多人知道庆元有廊桥这一千年瑰宝。

  讲好廊桥故事,传承古桥文化,“造血”美丽经济,吴复勇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我热爱建造廊桥,也会继续建造修缮廊桥,现在能有年轻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延续我的廊桥梦想,我很高兴。”吴复勇说,他期望能有更多欣赏廊桥的人,加入到廊桥技艺的传承中来,更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到庆元来,体验这千年的造桥技艺。

    (编辑:陈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