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专题专栏  >  梦想照亮前行  >  梦想   正文
梦想照亮前行 | 李衍平:痴心收藏庆元民间刺绣
2017年08月14日 10:12来源: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记者 姚易君

  人物:李衍平

  居住地:庆元

  身份:绣品收藏爱好者

  经历:18年来,他走遍庆元乡村角落,收藏了1000多件绣品,这些绣品大多为童帽、荷包、烟袋、扇袋等,年代从清代至民国,风格从简约到精细……他说,这些绣品上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他心动不已,这些绣品背后穿针引线的巧手让他钦佩万分。他想要留住的不仅仅是眼前件件精致的绣品,更是庆元民间艺术,是记录着庆元民俗文化的载体。

  “这是云肩,以前女子出嫁时会当作装饰披在肩上。”“这些是小孩用的肚兜,都是劳动妇女们一针一线,历时无数个日日夜夜绣出来的……”走进李衍平家中的绣品收藏室,满屋绣品美不胜收。而这里的每一件绣品,李衍平都爱不释手,悉心珍藏。遥远的时空那头,把刺绣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的人们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们手里这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料,会成为别人眼中无比珍贵的收藏艺术品。

  邂逅绣品 一见钟情

  精巧细致的女红刺绣和大气洒脱的男子气概,在邂逅这件件绣品之前,李衍平自己也没想到这两者之间会有交集,谈起为何会对收藏绣品情有独钟,他笑着说:“那大概是一种缘分吧。”

  李衍平从小就喜欢画画,只要一支毛笔,一盒颜料,一叠宣纸,他就可以沉浸其中一下午。初中时,他的一幅水墨画作品《水牛图》就曾获得丽水地区青少年美术展三等奖。

  工笔画、写意画他都有涉及,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文景观成了他常常描绘的对象,他在水墨中徜徉,将自己对绘画的喜爱一点一滴积在心里,又一笔一画表于纸上。

  工作之余,李衍平将这份爱好保留了下来,在菇城剧院与文联合办了一次画展,也开了一间小店,得空便画上几幅画给人做装饰,向人们传达自己对国画的喜爱。

  他本以为会一直这么画下去,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老人。“这些东西你这里收吗?”她从袋子里拿出一块模样精致的布料,让李衍平眼前一亮。“我从没想到能在庆元见到这么精美的物件。”当时的感受,他至今记忆犹新。

  慢工出细活,或许是因为刺绣和画画一样有着需要细心雕琢的相似之处,只看一眼,李衍平便对精美绣品背后那穿针引线的漫长过程感同身受,难以忘怀。那天,他从老人手里买到了人生中第一件绣品——围嘴。自此,绣品收藏的想法在李衍平心里萌芽。

  “这块刺绣真好看。”“这个能卖给我吗?”老人走后,李衍平把买来的绣品挂在店里,来来往往的顾客目光皆不由自主地停在这“画丛”中几件特别的绣品上,这让他更加笃定,自己开始收藏的这些“破布”有着动人的魔力。 “后来老人又来过几次,拿到的都是些好绣品。”李衍平说,老人手中的绣品在庆元县域内毕竟是九牛一毛,一定还有更多等着他去发现,去收藏。于是,李衍平决定踏上绣品收藏之路,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

  走村串户 边收边学

  一辆摩托车,一个收藏者,上世纪90年代末,李衍平开始穿行在各条乡村路上。近则到五都、大济,远则到张村、左溪,只要一有空,他就往乡下跑,天刚亮就出发,大半夜才到家,收集绣品10多年,摩托车也骑坏了两辆,只因为觉得那一件件绣品就在某个村庄,某个角落等着他去发现。

  “第一次去的是余村。”李衍平说,一开始没有经验,就挨家挨户地询问,收到的绣品却只有零星几件,放进麻袋连底都填不满,常常失落而归。

  碰了几次灰,李衍平也渐渐找到了方法,每到一个村庄,就往妇女们经常聚在一起洗衣服的河边跑,农村举办庙会、迎神节,他也常去“凑热闹”,“有时候不用家家户户去问,只要手里拿些样品,就会有人主动上来询问。”李衍平说。

  童帽、围嘴、桌帘……一件件绣品渐渐填满了随行的袋子,一次次满载而归让他在收藏之路上更加兴致勃勃。“当时路不好,有些地方甚至要走上一段山路才能到,有时还会找不到进村的路。”李衍平说,即便到了村里,找到了卖家,许多绣品因不常用而被压在箱底,找绣品、挑选绣品还常常要等上一个多小时。

  在他的记忆里,寻找绣品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越是偏远,收到的绣品就越是精美动人。“我愿意等,绣品拿到手里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谈着与绣品有关的事,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意。

  在绣品收藏的路上,李衍平也并非“单打独斗”。“接触绣品后不久,刚好碰上互联网开始流行起来,这也给了我很多交流的机会。”李衍平说。除了一村一户收集,他也开始浏览一些相关的绣品网,把自己收藏的绣品挂到网上,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或特地跑到外地去看绣品展,以开拓眼界。边学边收藏,不断交流,李衍平的绣品收藏愈发成熟,2011年,他获得了我县首届优秀民间收藏家称号,在香菇博物馆举行了第一个收藏展,将近年来收藏的精致绣品展现在更多人眼前。

  收获颇丰 也有遗憾

  “这是我最喜欢的绣品之一。”在李衍平的收藏中有一条3米多长的横条帐帘,用凹凸绣法勾勒出八仙过海的景象,人物凸显在布料上,更加立体生动。由于李衍平较早开始收藏绣品,他改变了许多可能沉默在时间长河中的精美绣品的“命运”。

  18年来,1000多件刺绣藏品在李衍平家中完好保存,但他经手的却不止这些。“算起来应该也有五六千件了。”他说,虽然这些年收获颇丰,其中也不乏精品,但一路走来仍有些许遗憾。

  “回来回来,我不卖了!”有时他会碰到村民反悔,追到村口要回绣品,或磨破嘴皮都不愿卖,一些值得留住的绣品也因老人的去世而被付之一炬。“最遗憾的一次,是在15年前。”虽时隔已久,李衍平想起时还是深深叹了一口气。

  当时,一个月工资七八百元,准备已久的李衍平带上1000多元钱一路向东,在张村的一户人家与那件让他爱不释手却又犹豫不决的“云肩”相遇了。

  据说,那是一位大济人结婚时母亲送给她的,已传了几代,绣品上的刺绣精细华美,每一片布料上的图案都略有不同,看一眼便知这刺绣者手艺精妙,独具匠心。

  “她出价200元,这让我有些犹豫。”李衍平说,当时便宜的绣品一两元就能收到,上百元的少之又少,再加上才开始收藏,他担心这一买,会错过后头的“精彩”。 “没想到这一次错过,便成了永远的遗憾。”当李衍平下定决心再次返回时,那户人家早已搬离了那里。听邻居说,他来的那天,他们正准备搬家。后来,李衍平也经过那儿五六次,每次去都会想到这次遗憾,也令他在此后的收藏中更甘心“下狠手”。

  悉心打理 留住精品

  东部地区的绣品以粗布拼接为主,与刺绣结合,显得简约大气;而西部地区的刺绣技法较为丰富,工艺精细复杂,风格偏向华美。

  绣品收藏多年,李衍平也摸索出了庆元刺绣工艺的特点,童帽、肚兜、围嘴、云肩、荷包、绣花鞋……件件绣品上的梅兰竹菊、青松翠柏、祝福寓意也让他明白,刺绣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呈现,是劳动妇女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李衍平刚开始收藏绣品时,还有很多老人坐在那遥远村庄的安静庭院前,花费数日数月的时间梳理手中的七彩针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手艺已渐渐失传,收到的绣品越来越少,也越发显得珍贵。

  “越往后,越难收。”但李衍平却因此感到欣慰,一些手握精美绣品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收集过程中开始珍视这民间手艺,自主将它们保留下来,还有一些本地的年轻人看到了刺绣文化的珍贵,加入到了留住刺绣品的行列中来。

  “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会绣,但总要有人留住他们。”绣品容易生虫,也怕潮湿发霉,如今,李衍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保存绣品上,一幅幅装框,一件件密封,或者定期拿出来晾晒几次。

  “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品,单纯的收藏并不能展现它们的精妙与价值,它们应该为更多人欣赏。”随着收藏的绣品越来越多,李衍平有了建展览馆的想法。

  在不久的将来,他希望这些独一无二的刺绣藏品能呈现在众人面前,让更多人透过这一针一线,感受民间文化带来的视觉体验和内心震撼。

    (编辑: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