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黎明前的灯塔
2017年06月29日 09:39来源: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何建林

纪念中共闽浙边地委及其游击队进驻崔上70周年

  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省党代会。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将中共福建省委扩建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中共江西省委、浙江省委先后遭破坏,1947年11月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选举产生书记:曾镜冰;常委:左丰美、陈贵芳、黄国璋、王一平(后增补阮英平、龙跃);委员:苏华、黄扆禹、王文波、庄征;候补委员:李铁、孟起、刘润世、沈宗文。会议决定将原所属各地方特委改建为地委。其中将原中共建松政特委改为中共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兼)、副书记张翼。下辖福建省建阳、建瓯、水吉、政和、松溪、浦城,浙江省庆元、龙泉、云和、江山等10县。开启了闽浙边的“启明灯”。

崔上村全貌

  中共闽浙边地委建立之初,党员干部总共18人(陈贵芳、张翼、叶风顺、池云宝、程宗波、吴贵昌(后叛变)、陈正初、林宜昌、梁琪洪、邱福吉、卢立三、王小弟、郑樟仔、范昌记、童益民、廖大杜、林群(女)、陈朝炮等),史称“十八骨干”。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十八罗汉”。省党代会结束后,各地方党组织分头行动。

  中共闽浙边地委研究决定北上开创新的根据地。1947年1月28日,陈贵芳、张翼率领骨干从古田县七堡出发,北上闽浙边地区开展革命活动。2月初,陈贵芳率部途经建瓯县的柯坑时,与遭国民党军清剿隐蔽于这一带活动的原建松政特委骨干陈觉、张国荣、叶宗婢等相遇,他们归队随即北上。按计划,地委一行从遂昌一带进入浙江,谋划更大根据地范围。可是,当陈贵芳率部刚进入遂昌县境就遭到堵截、追击。因敌众我寡,遂折回浦城。研究、调整进入浙江方案,决定化整为零,兵分4路行动,以“八仙过海”、灵活游击的方式,进入闽浙边境,以“铁的纪律”恢复和拓展老根据地,以“铁腕手段”惩治极少数反动顽固破坏分子,开辟新游击区、新根据地。

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委、中共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

  3月,张翼率程宗波、张国荣等一组由松(溪)庆(元)边进入庆元北区,并迅速在三济乡(现黄田镇)崔上村站稳脚跟。

  依靠群众 擎起闽浙边红色一片天

  1947年3月,闽浙边地委副书记张翼率领大家扎根崔上,以崔上为基点深入周边村庄,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调查摸底,依靠群众、收获信任,组织群众、形成合力。他们为尽快建立游击据点步步为营,吸收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加以培养,发展他们加入组织。至4月底,张翼等在浙闽边广大群众的帮助下,局面迅速打开。恢复和建立了以崔上为根据地基点村,向外拓展至东源、葫芦山、小黄山、东漈、山中、外厂、下坪等40余个村庄(自然村)为游击活动据点。确定以三济乡为重点争取附近群众积极协助组织,参与通信、站岗、放哨、捐献生活物资等保障活动;并从中吸收积极分子加入游击队,壮大革命队伍。如崔上村的周维赵、周维送(后改名周志芳)、周车养、邱雄丽、周方棋等,同时,经统战工作,并争取了国民党部分地方官员为地委及其游击队服务对象,被当时的地委领导形容为“白皮红心”的革命者。如国民党庆元县三济乡乡长刘倬、黄真乡乡长周广,福建松溪县吴村乡乡长蔡世英等,还有一批国民党保甲长,都与张翼等建立了特殊的统战关系。张翼等率先头部队经几个月的拼命工作,他们借助浙闽边龙头山天然屏障出没,选择以崔上村为地委驻地,并以此为中心的闽浙边游击根据地雏形基本形成,点燃闽浙边人民群众黑暗中期盼已久的照明灯。这正是:人民群众是革命成功的根本保障。

中共闽浙边地委副书记张翼

  党的指引 闽浙边根据地迅速壮大

  1947年5月,闽浙边地委陈贵芳、叶风顺、池云宝等3组革命武装突破围追堵截,进入庆元,与张翼等在崔上村顺利会师。据统计,地委及其游击队正式人员已达60余人,中共闽浙边地委由建松政特委惨遭国民党“清剿”血腥镇压而采取“隐蔽精干”的阴影下走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地委在崔上村召开会议,根据闽浙赣区党委“应绝大部分人员集中打游击,在游击战争中培养干部”的指示精神,经地委研究决定,为加强党的领导,可凭借闽浙边龙头山有利地形,迅速创立“以崔上地委驻地为中心”的闽浙边革命根据地。同时,会议就当前闽浙边区广大群众正处在青黄不接,严重缺粮的情况下,对此提出“除恶分粮”的口号,以此发动群众,把武装斗争与群众求生存的斗争结合起来。

  会后,形成以书记陈贵芳、副书记张翼等为闽浙边地委及其游击队领导核心,领导和指挥闽浙边广大地区人民的爱国游击解放战争。

  在地委的坚强领导下,率先在庆元、松溪边境发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抗击国民党“派捐、派款、派粮、派劳”行动,请求政府粮荒时节立即发放救济粮食度荒。党组织从行动中发现优秀农民积极分子,吸收他们为交通员,进而参加贫农团(即民兵组织),壮大革命的外围组织。

  6月至8月,地委及其游击队为了解决群众粮食困难,率领组织庆元松溪边境民兵、群众,在其参与配合下,先后袭击了松溪县渭田、周墩、溪尾等国民党乡公所及武装据点,缴获了一批武器,运回了大量的粮食(除留下少部分解决部队食用),将大部分粮食分给了群众以度粮荒。共产党为了群众,不怕牺牲,先人后己的精神激励着闽浙边人民,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因此,闽浙边人民群众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根据地不断壮大,革命行动遍及闽浙边广大地区,构筑起这一地区黎明前的灯塔,并影响整个闽浙地区。

  9月,经几个月的工作,地委及其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队伍已达130余人。26日,地委为了迅速扩大根据地,派地下交通员侦察得知小梅驻军换防确切消息,决定端掉横行乡里,横亘庆元龙泉边境的小梅地方驻军和警察所。陈贵芳、张翼等率130余名游击队,在近300名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悄悄潜入曹岭、小梅附近。趁驻军换防未到位,突然发起进攻,拿下小梅警察所,缴获17支枪、子弹500多发,当场处决群众非常痛恨的警察所长张某某。没收商号3家,起获棉布3000余丈,筹款1亿多元(旧币),破仓分粮数千担(大部分分给缺粮群众)。偷袭成功,缴获品由民兵、群众连夜运回根据地。战斗结束后,为蒙蔽敌人,扩大政治影响,减少对根据地的威胁,地委游击队却从龙泉方向离开,经双港潭村吃晚饭。随后,连夜从山路折回崔上村休整。这正是:陈贵芳、张翼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创“以少数革命武装与大多数群众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的成功典范。

  军民同心 根据地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曾经在闽浙边制造许多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革命群众惨案的国民党顽固派,其气焰十分嚣张。他们趁机借清剿为名,肆无忌惮抢劫百姓财物,伤害百姓性命等恶行层出不穷。地委组织的一系列“除恶分粮”,经多次四面主动出击国民党地方政府、武装,处决一批敌顽固分子,其欺压百姓的嚣张气势被游击队一系列行动制服。

  10月,闽浙边的游击队行动,震惊了浙江、福建两省反动当局,坚持顽固的反动派着手伺机反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福建省主席刘建绪面见南京,准设两省联防区。其中,把浙江省的庆元、龙泉、江山和福建省的政和、松溪、浦城组建“浙闽6县联防区”,选派福建省第三区专员陈余珊为指挥官,任命浙江省第九区保安副司令童烈为副指挥官,分别坐镇政和东坪、龙泉小梅,围剿闽浙边革命根据地。

  为了保护根据地群众免遭骚扰、屠杀,地委决定,留下程宗波等少数人员坚持在崔上一带活动,观察敌人动向,支持群众革命斗争和接应陈贵芳等行动指示;将游击队主力撤离根据地活动,转移敌军关注,诱敌跟踪出击。10月中旬,张翼、叶风顺、池云宝等率游击队主力100余人枪,转移到根据地外线活动。经龙泉入景宁,袭击沙湾镇。接着,离开景宁进入福建寿宁县,攻打平溪区公所。随后,兵分两路行动。11月初,为避免历次战斗所缴获的巨款安全,陈贵芳选派共产党员周维权等人护送去省委汇报,随同携带款物绕道转交上级。

  11月24日凌晨,中共闽浙边地委及其游击队驻地崔上遭浙闽联防队偷袭,而游击队及大部分村民安全转移至四源(现属龙泉市)隐蔽活动。而主动留下担任地委游击队和群众匆忙撤退、转移可能遗漏重要文件检查、掩护任务的崔上村中共党员、贫农团主席周维赵,民兵、交通员周维奶被捕。周维赵、周维奶遭敌军毒打,逼问游击队及群众去向,2人均以“不知道”回绝。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杀害他们,并开膛剖腹挖出其心肝煮食。敌人偷袭因达不到目的,开始疯狂报复地委驻地,竟放火烧毁崔上全村群众房屋,就连茅房也不留。后来,强迫返回该村群众离开所谓“匪窝”,并入附近村庄投亲靠友。

  12月,敌人更加疯狂摧残和破坏以地委驻地为中心扩大到周边乡、村,乃至整个竹口地区。坐镇小梅的童烈率新成立的“庆元县清乡队”与坐镇松溪县渭田的保安四总队第一大队配合下,以“清乡”为名,进一步联合围剿闽浙边革命根据地,洗劫崔上,铲平房墙;附近几十个村庄或放火烧或被毁拆,扣上“土匪窝”被强制小村并入大村;进村入户搜缴“游击队购存暴动用粮”达9000余公斤;强行抓捕附近群众近500人,仅仙庄村就被抓79人,后集中关押小梅新设“集中营”。有的遭严刑逼供,有的遭牵连相逼,有的遭恐吓,有的遭死亡威胁等等。近400名群众后经地委通过地下党组织营救,于1947年除夕前被释放回家过年。其他100人经审查继续关押小梅。

  革命群众没有被反动顽固派所吓倒,反而在监狱里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他们不畏严刑拷打,不怕流血牺牲,严守党的秘密。因为他们胸中都有一座中国共产党的灯塔,革命意志、信仰在,人就不会垮。1948年1月,敌人开始对关押群众扣上所谓“共匪”“顽匪”“积匪”,以“杀鸡儆猴”的血腥手段,屠杀共产党员王贤进、王兴贵、周维权、周培通,革命群众刘倬、周朝鋆、刘庭魁、邝金生、朱松明、周方正、林秀汝、钟维才等20多人,并将尸体示众。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革命群众没有叛变的。敌人的暴行反而激发广大群众的斗志。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掩护党组织及其游击队的安全,地委及其游击队以更顽强的战斗来回报人民群众的支持,勾画了一幅“军民生死相依、血肉相连”革命情深的画卷。地委及其游击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根据地群众纷纷要求加入队伍,此时游击队人数已达200余人。1948年1月底,地委驻地撤出崔上并成功在新驻地地虎坑召开整风会议,贯彻省委《为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恢复与建立民主根据地的决议》精神,学习传达省委发出《中共闽浙赣省委对闽浙边区游击战争总结指示》精神,并在其他根据地推广这些做法。决定在革命队伍中开展“先进分子帮助落后人员”活动;将闽浙边游击队扩编为纵队,下辖3个支队。叶风顺任纵队长,池云宝任副纵队长兼一支队长,陈正初任二支队长,张国荣任三支队长。随后兵分三路,分别由陈贵芳、张翼、叶风顺等率领,分赴闽浙边各县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月,为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闽浙赣省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省委书记曾镜冰兼任纵队司令员,调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领导闽浙赣人民迎接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中共闽浙边地委工作由张翼负责,根据形势变化,决定成立中共松(溪)浦(城)龙(泉)庆(元)工委和中共寿(宁)政(和)瓯(建瓯)水(吉)工委。松浦龙庆工委书记张翼兼任,委员:叶风顺、程宗波、张国荣等;寿政瓯水工委书记池云宝,委员:陈正初、章志廉、郑樟仔、林宜昌。一直坚持到根据地解放,他们大多数跟部队追随解放军返回福建继续战斗。

崔上村——中共闽浙边地委驻地纪念碑

  历史启示,从1948年11月15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总结指示”中可以看出中共闽浙边地委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革命所作的贡献。省委不但对闽浙边地委工作充分肯定,并推广地委“三点创造性经验”做法。即“首先,创造了动员群众发展游击战争;其次,创造了以少数部队与多数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第三,依靠人民群众掩护政权瓦解敌人的游击战争等成功经验。”此外,地委还开展“以先进分子带动落后人员的教育”活动等。这些做法后来得到了刘少奇等领导高度赞赏和肯定,还当面表扬了陈贵芳等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善于发动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一片新天地。

  中共闽浙边地委正确执行上级党的方针、政策、指示,率极少骨干人员不畏环境险恶,克服重重困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革命战争,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在战争中发展壮大队伍,在战斗中培养干部,锻炼队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导闽浙边革命工作的实践活动,成功创建了以崔上为中心的广阔闽浙边革命根据地,给闽浙边广大群众带来胜利的希望和福祉。他们在游击战争学习,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积累丰富的革命经验,并很好地指导其它地区的游击战争。

  闽浙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地委及其游击队率领下,依靠群众,壮大队伍,以工作创新拓展根据地,以主动出击破坏反动顽固派围剿,以统战连挫敌基层政权、动摇其根基。最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浙闽六县联防指挥部”组织的疯狂围剿根据地计划的实施,构筑起军民血肉情深,共同战胜一切困难的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在浙闽边大地竖起了一座不朽的灯塔。

    (编辑:方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