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城乡面貌秀美工程,不断提升“寻梦菇乡、养生庆元”的宜居指数
11.坚持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布局。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围绕建设“中国最美生态养生县城”,按照休闲养生城市的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县城总体规划,突出体现“精品、生态、休闲、养生”的理念,努力做到赢在起点。以新型城市化为方向,立足“一县双城”,以“两化”互动发展为契机,着力谋划城区东延西扩,形成以“一轴两心三区”发展体系,实现城市与园区、景区的有机链接。县城中心城区立足精致建设,把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作品来雕琢,依托自然山水资源,按照“一溪两岸”城市布局,围绕“一带,三山,三纵,四横”框架建设,注重山、水、林、桥、城、居、景的有机融合,打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宜居美景。屏都新城以“城市新区、产业新城”为发展定位,科学研究南北两片区的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努力把屏都综合新区建设成为产业高端集聚、功能配套完善、环境生态友好的宜居生态型城市综合体。
12.建设“中国最美生态养生县城”。着重体现和融合“生态、香菇、廊桥”元素,以生态养生为卖点,彰显“生态之冠、香菇之源、廊桥之乡”的城市特色。结合特色文化主题,以“一溪两岸”景观带建设为亮点,融入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等景观小品,塑造特色文化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城市名片。依托自然山形地貌和古道、古桥资源,规划建设环城游步道,着力建设徒步城。高品位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美食一条街、土特产一条街等特色街区,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畅通城市。有序推进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着力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庆元建设成浙南闽北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中转地、集散地、目的地和县域休闲养生的大本营。
13.建设古朴现代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突出区域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中国铅笔第一镇”、“中国灰树花之乡”、“百山祖风情小镇”、“最休闲垂钓基地”、“最浪漫月亮休息地”等特色集镇建设。围绕“50年后还能见到现在的山村”目标,按照“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要求,精心呵护古村落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原有特色和历史氛围,让它们古韵长存,更好地传承给后人。按照“现代内质、古朴风貌”要求,以“低碳家园”为载体,以村庄整治为抓手,以洁净乡村为基础,以特色精品为示范,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精心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美丽乡村”。
六、实施菇乡文化传承工程,不断提升“寻梦菇乡、养生庆元”的魅力指数
14.着力打造“香菇始祖朝圣地”。加大西洋殿、吴三公故乡保护开发,建设西洋殿民俗文化园和吴三公文化广场,以“菇神庙会”、“七夕走桥节”等活动为载体,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把西洋殿区块建设成世界香菇始祖朝圣地。大力弘扬“香菇之源”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剁花法制菇、菇民戏、香菇功夫、菇民山歌等文化经典,加大香菇发源地文化和原产地域文化推广宣传,推动香菇文化传承与发展。办好中国(庆元)香菇文化节,深化海峡两岸香菇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打响“中国香菇城”品牌,提升香菇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庆元香菇剁花法与文化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进一步确立庆元香菇文化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强化“庆元香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和推广力度,巩固提升“庆元香菇”世界食用菌行业知名度。
15.挖掘弘扬庆元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古廊桥、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在尊重历史风貌和景观格局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培育一批“最美古村落”。继续办好香菇博物馆、廊桥博物馆,支持发展一批民间博物馆和艺术馆。实施廊桥营造技艺、香菇剁花法、菇民戏、庆元方言等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快县乡两级非遗普查数据网络和民间艺人数据库建设,力争“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早日成功。积极建设一批展示庆元生态山水和浓郁地域文化的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文化产业园区。举办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式过年之样板-“月山春晚”、“农事节”等系列活动,编写充实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等乡土教材,充分展示方言文化、民间庙会、地方美食等地域文化魅力,推进民俗文化、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创作更多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