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系列报道③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绿。深秋时节的菇乡大地仍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致。青山绿水间,满目秀色,尽显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步伐,致力于建设绿色屏障,形成以林富民、以林促工、以林兴旅、以林美居、以林减排,充分挖掘庆元森林生态效益的潜力,林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据林业部门调查显示,10年来庆元森林蓄积量增加近400万立方米,增长76.9%,森林覆盖率已由10年前的82.4%提高到86%,增加3.6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86.7%,增加4.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居全省之首,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
小竹子拉动大经济
走进山里,走过路边,青翠欲滴、昂然挺立的竹子随处可见。竹子,是近些年来庆元山林中格外耀眼的一笔财富。
据了解,2007年全县竹林面积39.2万亩,其中毛竹林38.7万亩。而近几年,竹资源总量几乎以每年万亩的速度猛增。截至2011年底,全县毛竹林面积达42万亩,总立竹量6300万株,商品竹采伐量达1493万支,比5年前增加了1倍多。
满山的绿竹不仅美如画,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在竹农眼里,丰富的竹资源,是宝贵的“金竹子”。
“竹子卖得更贵了,收入增加了,房子建起来了,对林子更爱护了。”贤良镇贤良村农民叶学成这样形容近几年生活的变化。原来一根毛竹只卖10元,如今能卖到20多元。承包了8亩毛竹林的安南乡小安村的竹农吴育飞,年平均纯收入达2万元。在不少村庄,因种竹子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的农户并也不少见。
据统计,全县总人口20万人中,农业人口达16.7万,其中从事竹产业相关人数达5万多人。农民年人均来自竹产业收入316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在企业眼中,满山的绿竹,就是无限的商机。
走进浙江鑫光工贸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顿觉眼前一亮:仿古系列竹沙发,精致竹工艺品,多功能洽谈桌,更有小巧的竹制鼠标、键盘……各式各样的竹家具琳琅满目。
而这,只是我县竹加工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县林业局竹产业办主任赖俊声介绍,当前我县竹制品产业链较长,产品门类齐全,而且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已被冠名为“中国竹制品产业基地”、“浙江省竹筷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
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中被认定为中国竹业龙头企业的有4家,被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认定为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16家,其中双枪、天竹、节节高、三禾和佳缘等12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县有竹制产品发明专利300多个,笋竹产销专业合作社23家,被认定为省、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有5家。2011年全县笋竹加工业产值14.97亿元,同比增加26.5%,占全县工业制造业总产值的40%左右,居全市毛竹加工业首位。
“沉睡资源”变资产
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的的红瓦新房,齐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沿着淤上乡局下村宽阔的村道一路走去,舒适惬意的乡村生活毫不逊色于县城。
“这多亏了林权抵押贷款。”村委会主任叶兆吉感慨地说。2009年,局下村开始农村危旧房改造,正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村里10多户危房户才建起了新楼房。
一直来,守着“金山银山”,却依然过着穷日子,是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2007年开始,随着我县林权改革的全面铺开,林权抵押贷款也应时而生。林农以用材林、经济林等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为抵押进行贷款,使“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活资产”,活了林权、富了林农、绿了群山。
“林权抵押首次解决了农民‘身无长物’问题,更大程度上促使银行‘主动’重返农村市场。”据县林权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农村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这些闲置资产,是农民致富融资的一个很好途径。
据悉,2007年我县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数额为352.8万元,2008年就新增3644.2万元。而今年1—8月份,全县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406笔,贷款金额高达1.9687亿元。实行“林改”5年来,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767笔7.048亿元,惠及全县近2万林农。
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345个行政村、两个国有林场250余万亩山林的“林权IC卡”建设,已建成3.18万余户林农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