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邀请进门 各村集思广益
“对原有农房进行适当的改造,墙面用鹅卵石贴出脚线,房屋的老式门窗则换上木框架。”日前,说起洋背村的美丽变化,村委会主任吴传宗娓娓道来。洋背村的建设以保留原生态为主,兼顾环境融入特色小品为辅的做法,都是从旅游专家那“借”来的点子。
2011年初春,在县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洋背村村两委专程到杭州特聘从事旅游工作近40年的何思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顾问。吴传宗说:“从那时起,何老师经常从杭州赶到洋背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
何思源在详细了解洋背村的地理、原有风景、民风等情况后,提出了将洋背村的村庄美化与古村的“土、古、淳、悠”等特点相结合,村庄建设与古村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路。
良好的资源条件,加上专家的新颖点子,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的洋背,每月都有上千人次的游客,在向日葵花开的日子里每天的游客量更是高达2000多人。
不仅是洋背村,还有举水乡月山村以及松源街道三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聘请了外地专家“把脉引路”。现在,距离县城31公里的三溪村每到周末总有许多客人到村里游玩,感受村庄宁静的同时还能品味农村原滋原味的特色小菜。
除了向外地专家“借智”,我县的一些村庄建设,则通过效仿县里一些初具规模的村庄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打开思路为村庄添彩加色。这不,栗洋、斋郎等一带的村庄就是以百山祖景区建设为样板,将各元素转化为村庄建设的实际样例。
“你看溪边这250米的护栏是不是觉得眼熟,这是我们从车根村‘借’来的设计方案,村民都说好。”栗洋村党支部叶永康说,自己在一次去百山祖游玩过程中被景区接待处的溪边护栏吸引住了,回去后便和其他村干部商量,最终把这一护栏美景“搬回”自己的村里。配上村里的景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栗洋村仅是各村庄“借策”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百山祖国家4A级景区以及洋背等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的村庄,经常会有来自县内外各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为美丽村庄建设寻找灵感。
“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县可谓是集思广益,借用外专家的脑力,向初具规模的村庄学习借鉴,向农办、旅游局借力寻策。正是借了各方力量,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县旅游局副局长姚德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