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6日24时,东门巷地块旧城改造被征迁户第二签约时段结束。在144户被征迁户中,已签约139户,签约率达96.5%。
这是继自6月6日被征迁户第一签约时段结束以来,东门巷地块旧城改造工作又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东门巷地块旧城改造,是我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被征迁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难度也最大的一次,征迁工作又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其意义已超出数字本身。
它反映的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加快庆元发展的精神面貌,广大被征迁户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境界,工作人员不怕困难、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的拼博精神,拆射出了庆元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脉动。
依法征迁,阳光操作,信心坚如石
近年来,东门巷地块因建筑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存在着人居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面对群众要求改造的迫切愿望,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顺应民心,对该地块实施旧城改造,以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北承南接”对外开放进程。
旧城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一套符合该地块征迁实际的拆迁安置政策,切实维护广大被征拆户的利益,是确保旧城改造成功的基础。
东门巷地块旧城改造启动前,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论证,征求、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意见,先后易稿数十次,制订出依法、依规,切合实际的拆迁政策。
旧城改造启动后,指挥部始终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操作”原则,把所有政策、操作公开,包括所有被征迁户的房屋面积、评估结果、补偿标准等都在媒体和拆迁区域内进行公示,在签约阶段实行“每日一报”,征迁情况随时向社会公布;建立纪检督查组、监督员队伍、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拆迁的透明度。
在实施过程中,指挥部坚持依法征迁,没有开过一个不应该开的“口子”,没有放松一项不应该放松的政策或条件。正是有了这样透明的政策、规范的操作、严明的纪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实际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赢得了广大被征迁户的充分信任、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使旧城改造工作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识大体,顾大局,奏响同心曲
东门巷旧城改造征迁签约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是市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征迁户的理解、配合和大力支持。自今年3月份,公布和送达征迁公告后的60多个日日夜夜,广大被征迁户配合、支持征迁工作的一幕幕,无不让工作人员动容。
78岁的周忠爱,是位孤寡老人,也是第一位带头签协议的被征迁户。这位老人,对此次旧城改造“百分之百”支持。因为经常住在乡下的缘故,4月初,她就委托自己的弟弟,每隔几天就跑指挥部打听签协议及相关政策,且多次来电话表示要提前签协议。
被征迁户高品卓,是位退休教师。得知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即将要拆掉,心里有点不舍。但老人说,为了旧城改造,这点牺牲算啥?于是和家人早早就签了征迁协议。
被征迁户叶周良,是位普通的农民。每次动迁组工作人员上门宣讲政策,他们一家都是笑脸相迎,热茶接待;每次遇到疑问,他们也总爱找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政策,并把工作人员当作知心朋友。
他说:“我相信县委、县政府,会按政策把该补偿给被征迁户的,都足额补偿,我提前签约,早受益,没什么可担心的!”工作人员姚玉英则说,跟他们一家来往几个月,而今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了。
既是被征迁户,又是干部、党员的黄和平、吴世鸿等,不但自己早早地签了征迁协议,而且还积极动员亲朋好友也尽早签约。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旧城改造,东门巷地块内县国资公司的自管公房,4月初就率先搬迁腾空;县水利局实行一事一议,与指挥部、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多次召开碰头会,向被征迁户宣传政策,分析利弊,联动推进签约腾空;岭头乡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在第一时间完成签约任务……
在东门巷地块,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了将来能居住更优美的环境,积极响应征迁!
不怕苦,不怕难,合力移泰山
实施东门巷旧城改造,是我县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作出事关全县人民利益、事关庆元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动迁工作中,全体工作人员不怕困难,不怕辛苦,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相互配合,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赢得广大被征迁户的理解、配合、支持,从而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在动迁过程中,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经常带队深入东门巷地块,带领动迁组、政研组工作人员“耐心、细心、真心”做群众思想工作。
指挥部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但他们都表达同一个心声:“参与旧城改造是一项使命,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6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不分昼夜,放弃休息,走街串户,进门入户,给被征迁户宣讲政策、做思想工作,亲情服务,换位交心,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