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项评价指标,在卫星遥感数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2348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形成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庆元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庆元县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山岭连绵,峰峦叠嶂,海拔1500M以上山峰有23座,其中百山祖海拔1856m,为浙江省第二高峰。山高林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6.05%,居全省之冠。雨量充沛,溪流纵横,是瓯江、闽江、福安江的发源地,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说。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其中有被列为世界最濒危十二种植物之一的百山祖冷杉。山水清丽、风光旖旎、生物多样,距东海海岸线直线距离120公里,是我国东南部抵御热带风暴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地处“三江源头”的庆元在浙、闽两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
庆元地处山区,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符合庆元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70—80年代形成的林业经济,以木兴县使庆元摘掉了贫困帽,但却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破坏;80年代中期以来,香菇经济蓬勃兴起,赢得了“中国香菇城”的美誉,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中后期,香菇经济严重滑坡,而香菇生产消耗的大量林木,也使本县的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两大支柱企业造纸厂和染料化工厂因污染问题而先后关闭。经过深刻反思和多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庆元县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而庆元地处源头,距东海海岸线仅120Km,是夏季热带风暴袭击大陆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恢复、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但关系到庆元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下游浙、闽两省近千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结合庆元实际,县委、县政府决定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从1998年提出建设生态示范区申请,到2004年全面启动生态县的建设,多年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林业优先,全面构建生态林业系统。2000年我县全面启动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从此,结束了单纯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历史阶段,迈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新征途。一是不断加大资源培育与保护力度,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51.6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从1994年的207.2万亩增加到245.4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997年的478.3万立方米增加到846.2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97年的82.4%提高到86%。二是全面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目前全县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28.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在布局上,按照“因害设防、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江河源头和重要交通干线的保护,把封山育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三是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根据“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为基础,以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为重点,以森林公园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为载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态体系初具规模;四是实施退耕还林和阔叶林发展工程。近年来,全县实施退耕还林1.8万亩,营造生态公益林2.2373万亩,实施阔叶林改造7000亩。
生态移民,深入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庆元县境内山高坡陡,耕地稀少,大批农民居住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资源贫乏、地质灾害多发的高山远山区域。我县全力开展“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扎实推进农民下山搬迁工作,使一大批山区农民搬出大山,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同时,大大减轻了人口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效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近五年来共完成整村搬迁14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实现下山搬迁5514户20970人,完成了14个整村搬迁村的宅基地复垦,建成或在建的下山脱贫小区5个。
同时,庆元县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一大批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如河道整治、“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等,推进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的生态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