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农业银行宿舍的姚开辛老人,今年已经79岁了。可是他年老心不老,最近正和孙辈们学习上网,对使用网上电子银行进行网购、炒股、理财特别感兴趣。老人说:“我在银行工作了30多年,怎么也没想到银行的发展这么快,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服务和方便。”
姚开辛亲眼见证了人民解放军进驻庆元的历史,也清晰的记得在解放前老百姓使用的是“杂钱”,所谓的“钞票”流通十分紊乱。“纸币的面值非常大,曾经每公斤黄酒的价格高达100万元。”姚开辛回忆说,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了唯一合法货币。
“浅蓝色的外皮,写有‘人民储蓄’的字样,打开后看到的是手写的金额。”姚开辛渐渐打开记忆闸门,向记者讲述他最早使用的存折。1963年,姚开辛进入银行业,在他的记忆中70年代起银行是老百姓的“储钱罐”。
改革开放初期,我县银行营业的操作方式还是手工填写、手工套写的传统方式,“铁账、铁款、铁算盘”成了银行的代名词。生活日渐富裕的庆元人民把更多的“闲钱”存进银行。姚开辛说,从那时开始金融事业进入一个“忙碌”的时代。
1986年,姚开辛从县农业银行退休,但还是被聘为我县银行顾问,参与了县信用联社等金融单位的成立筹备工作。此时,我县各银行纷纷推出更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茶叶、柑橘、小水电,我记得这几个方面银行都出过扶持政策,许多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从20世纪90代初开始,我县各家银行逐步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对于老百姓来说,银行的作用不仅仅是储蓄。“银行卡”的出现和普及,与解放初期“凭票”消费的时代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的金融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我们县城商业街上可以看到很多银行卡POS终端。去商城、超市、饭店消费都可以刷卡。自动柜员机分布于各银行网点,并可实现跨行查询、取现。可实现24小时存取款、查询转账的自助银行也相继出现。” 姚开辛细数近年银行的变化。
从交水电费、电话费,到领工资、养老金和农业直补款,再到基金、国债、保险、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市民生活同银行挂上了钩,到银行排队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姚开辛说:“网上银行更先进,缴费、汇款、转账、炒黄金、炒汇等等业务都行,可以说现在的银行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理财万花筒’,我相信今后的银行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