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通过对福建7县市的考察,收获颇丰。福建归来之后,我及时将考察之行的见闻和心得同全乡干部进行了交流讨论,并结合隆宫实际,就如何加速融入海西区建设,抢抓机遇谋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指引下,隆宫乡结合自身实际,理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承接”思路。简单的说,隆宫对接海西区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抢抓机遇“主动进攻”的过程,从三次产业的不同产业发展角度出发,一产要“外拓内引”;二产要“积极对接”;三产要“和谐联动”。
一、“外拓内引”就是指在一产上要充分利用闽北地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引导本地林农积极“走出去”承包经营,并将山林资源回流加工。
隆宫乡共有山林面积77363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6768亩,是浙江省毛竹之乡、庆元县毛竹重点产区。2008年全乡林业收入1294万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5%。毛竹林培育种植成为隆宫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本乡域内企业年毛竹加工量约450万株,隆宫乡自身毛竹林能供应的只有220万株,另外的毛竹都要从外地输入,其中福建政和、松溪等县的供应量就占了一大半。随着隆宫家庭加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上升之中。
需求衍生创新,需求促进发展。自己的地不够种,就可以承包别人的来种。隆宫应该看清这个趋势,充分利用成熟的毛竹培育技术和“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等优势,鼓励林农外出承包经营,坚决走“外拓内引”的一产道路。
简单点说,如果邻近县市得益于整个海西区规划而实现快速发展,那么隆宫林农在福建邻近县市承包的山林自然是一个快速增值的过程。
二、 “积极对接”就是在二产上要加大与闽北地区竹木加工产业的对接,做大做强我乡竹木加工产业,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利用海西的政策优势“异乡创业”。
近年来,隆宫的家庭加工业数量不断增多,这已经成为隆宫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困扰着家庭加工业的继续发展:一是用地难问题,隆宫乡目前的家庭加工业大多是家庭作坊,生产面积有限,难以实现向更大的规模发展;二是毛竹堆放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隆宫的家庭作坊几乎都是把门前的道路作为堆放毛竹的场所,这使得原本就不开阔的马路变的更加狭窄难行;三是污染问题,加工毛竹带来的粉尘以及机器的轰鸣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要破解以上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加工业的集群集建,并且从生活区中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加工工业区。但隆宫现有的土地大多为耕地,低丘缓坡较少且开发难度较大,要想实现上述的想法较为困难。
为此,隆宫的创业者应该具有走出去的思路,面对海西区开发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隆宫三县七乡交界的地理优势,看准时机实现异地创业。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邻近县市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二是可以利用相对便宜的资源,包括土地、电力、人力等进行创业。在这点上,一部分隆宫农民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比如我乡刘必海、叶枝林、吴地安等企业家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前往福建政和铁山镇办厂,目前工厂都已初具规模,铁山镇的工业园区俨然成为隆宫的“创业新区”。这样一来我们的企业家每年为隆宫带回来的利润以及解决的就业岗位依然可观,这也成为解决隆宫企业用地难的“独特途径”。
三、“和谐联动”是指在三产上要不断发掘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对接,实现商贸、服务、旅游等资源的共享共存、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认识到自身潜力和优势的情况下,同时认识到周边区域的潜力和价值,并主动寻求合作、链接,比如可以将政和的“中国茉莉花之乡”的旅游创意同我们自身的旅游创意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休闲、农家乐线路。在这点上,隆宫同样具有先天的优势:隆宫村的龙济桥、连湖村古廊桥、连湖竹子园、桃园村南洋世家古民居、黄坑口古炮台、里地白水际、张地村的张天桥、隆宫净悟寺、小关的赤峰庙等景点都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同时从隆宫已有四条道路分别通往邻近的政和、松溪等县,今后可以逐步对这些道理加以拓宽、硬化,使之成为隆宫连接海西的“捷径”。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对自身的三产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对分布和开发进行规划,从而寻求对接的可行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隆宫立足于自身实际,并不能单单眼看海西,因为庆元才是我们的大后方,才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一致认为早日解决从庆元至隆宫,特别是从蓬桥到小关再至松溪的道路建设问题,形成从庆元经隆宫直至福建的一条干道,是隆宫谋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希望上级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支持,使得这条路早日立项、早日竣工。
海西区的概念,是一个跨越四省二十三市的经济区概念。隆宫乡在这之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但我们认为再小的点都应该有翘起地球的勇气,浙江已经有温州柳市等无数的小区域集中化发展成功的实例,我们相信隆宫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能将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成为海西区建设中一颗亮丽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