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势发展,突出重点,赢在谋划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身的差距,也看到庆元的优势和潜力。海西经济区核心县市区的发展思路清、势头猛,城市建设目光远、动作大,项目建设起点高、运作快,形成整体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庆元如何借势发展,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是政策对接,先行先试。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政策实质就是“先行先试”,含金量最大的也是“先行先试”, 正因为有这个政策优势才使海西区各县市区迎来了战略观念新、思路超前、举措超常、目光高远的全新发展局面。庆元县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一员,也肩负着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的作用。我们应本着积极主动、协作共赢、错位互补、政府主导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四个战略定位、七个重点工作,认真研究政策的实质内涵,积极对接上级优惠政策,争取上级对我县更大的帮扶支持。要以“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理念,创新机制体制,破除行政体制、利益协调、运行机制等等障碍壁垒,使庆元与不同行政划分下的县市区更快更和谐地共同融入到海西区域版图中。
二是交通对接,先决条件。庆元发展的实践证明,欠发达的根源在于交通。要对接海西、融入海西,首当其冲是要能通达海西,庆元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设“四条通道”。首先是加快“长深线”高速公路庆元段建设,优化省内各地“西进入庆”的通道;第二是协调争取宁衢铁路途径庆元,加快谋划庆元至寿宁高速公路,畅通“东出入闽”线路,实现“借港出海”;其三是积极谋划庆元至武夷山机场高速公路,借武夷山机场建设国际机场的机遇,积极对接“大武夷”旅游发展战略;最后是实施县内主要交通要道55省道的改扩建工程。通过以上交通项目的建设,全面优化交通网络,彻底改变庆元区位劣势,构建立体式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使庆元成为海西经济区重要港口、机场的重要经济腹地之一。
三是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按照“争上游、抢下游、强通路”的发展思路,力争使我县的主导产业成为区域竞争中的“上游企业”,使整个产业发展能够与海西中心区域的产业形成有效对接。首先要做优竹木加工业。必须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优势,以及福建等地丰富的自然优势,围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全面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等措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其次要做强汽摩配加工业。要按照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从原本单纯的“接北”思路,从温州、台州引进产业,增加“南扩”的内容,创新研究与闽北地区电机产业、造船产业等的合作,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形成精密铸件、机械基础件等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链。第三要做活商贸流通业。要坚持有形、无形市场建设一起抓,以香菇市场为龙头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市场以及各类特色商业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等,实现建好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使庆元成为浙西南地区接轨海西经济区的综合服务通道。
四是立足工业,拓展空间。无论是建阳的闽北经济开发区,还是寿宁新城规划的轻工业区,都为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留足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当前庆元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工业经济依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随着宏观调控、要素紧缺的制约,土地供应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而某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就土地经济,没有土地要素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此,要紧紧围绕保障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按照留足近期发展空间、合理拓展中远期发展空间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在修编县域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把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土地使用性质调整,加快低丘缓坡改造,做到确保当前、适度超前、留足余地,为加快工业平台建设,构建新型产业空间体系奠定基础,为庆元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而带来的工业经济大发展、新飞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城市发展,建管并重。对接融入海西区,要有良好的城市环境作为承接平台。当前我县要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城市面貌的变化,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中要统筹兼顾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风貌、城市景观、城市人文、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等。要坚决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始终注意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的品味形象,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腾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庆元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山水生态和休闲旅游城市。要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的基础上,以争创“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对治安环境、交通环境、服务环境、卫生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绿化环境等等的综合管理,把庆元建设成生态、文明、和谐、现代、富有魅力的城市。
六是树立品牌,彰显特色。充分发挥“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品牌效应,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生态特色优势的旅游产业集群,将庆元建设成为浙南闽北旅游休闲胜地,生态文化游的精品旅游城。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资源,联合寿宁、泰顺、龙泉等县市,捆绑为浙南闽北独有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依托举水冰臼群、双苗尖、百山祖等,谋划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立足大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厚重的文化遗存,充分挖掘其现有的进士文化,全面收集、整理古代进士文化延伸出的科举文化,将其打造成“中国进士村”;以举水乡月山村独特的地理形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月山春晚”为依托,把举水建设成“华东第一文化乡”;培育铅笔、竹炭、竹板、竹筷、木门等支柱产业,逐步转化为旅游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旅游观光点,打造中国竹木加工基地;继承和发展以香菇为首的食用菌产业,巩固中国香菇城地位,从质量、产量、品质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