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生委员代表农资环委员会的发言
在我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中,我县把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作为“走出去”和地质灾害避险的重要举措,立足县情,创新机制,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强力推动山区和地灾隐患点农民异地转移。自2003年以来完成21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的整村搬迁,建成了3个安置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城郊型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2个安置人口在500人左右的中心村农民异地转移安置点,累计实现6620户24972人异地转移,有效地促进了人口“内聚外迁”和“两化一新”建设。为了解搬迁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更好地解决下山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我们对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进行了调研。调查中发现搬迁农民的就业现状令人担忧。
据调查统计,除儿童和无劳动能力的人员外,小区内有40%的劳动力在迁出前长年在原村务农;有10%的农民长年外出谋生;有50%的农民处于“两栖就业”状态,既务农,又打工。在搬迁入住前,大多数农户均忙于建房,入住后便主动自谋生计。
搬迁后,有职业技能的、常年打工的、“两栖就业”的,一般走迁出前的路子,但大多数就业状态也不稳定,收入较低。这部分农民有10%在县外的工商业中打工,月收入800-2000元,相对稳定;有10%在县内的工商业中打工,月收入600-1500元,但不稳定;有65%从事打零工,月收入300-1500元,极不稳定;有5%的在家从事家务,月收入为零;仅10%的有职业技能的收入相对较高和稳定。搬迁前长年在原村庄务农的,男年龄在50岁以上,女的年龄在40岁以上,则很难就业,月收入为零的也多是这一部分农民,占总搬迁人数的30%。
根据搬迁农民绝大部分掌握一定食用菌生产技能的实际。现对发展食用菌生产,解决搬迁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作一初浅的设想。
1、发展以135品种为代表的高品质冰花菇生产。2007年县城及周边的冰花菇收购价为每市斤3.5-6.5元(剔除等外品,下同),2008年为7-11元,每段菌棒可产鲜菇1-1.3市斤,投入产出比明显。根据近年市场销售情况,销售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具备丰富香菇栽培技术的搬迁农民可从事该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可解决相当部分搬迁农民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形成我县的冰花菇生产基地,对商户和规范化生产现场展示及产品的销售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发展毛木耳生产。目前我县毛木耳尚未有规模化生产,痛失市场份额。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使毛木耳生产规模化,成为解决搬迁农民出路的项目之一。袋栽毛木耳生产成本与袋栽香菇相仿,而产量高出香菇1-1.5倍,每段菌棒采收干品0.25-0.28市斤,虽然价格只有每市斤8-9元,但由于毛木耳生产便于管理,每户农户可生产、管理25000-30000段,效益还是很显著的。毛木耳的栽培为春季1-3月份,夏季的7月份左右结束,可利用香菇生产的同一设备,同一培养场所,同一出菇场所,十分适合香菇生产户套种,可大幅提高收益。
3、发展以稻草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鸡腿菇、大球盖菇、巴西蘑菇等草腐类食用菌生产。安置小区附近都是我县的水稻主产区,稻草的取得几乎是免费的,这为生产成本缺乏的搬迁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上述三种食用菌为覆土栽培食用菌,每亩可产干菇400市斤左右,鸡腿菇与大球盖菇的干品价格每市斤20-25元,巴西蘑菇为40-45元,每家农户可生产2.5-3亩,减去每亩地租等各种成本1500元左右,收益相当可观。
4、发展长根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长根菇作为珍稀食用菌,自从通过县项目评审后每年都有小规模栽培,可全县生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万段之间,这主要是栽培户欲垄断市场而秘不外传造成的。事实上该品种食用菌栽培成本与香菇一样,且较易栽培,转化率很高,每段菌棒可采收干品0.2-0.25市斤,今年批发价每市斤25-30元。该品种食用菌栽培场所要求不高,山湾梯田、半沙土田等租金相对较低的场所均很适应。每家农户可生产、管理2万段左右菌棒,效益显著。
几点建议
1、搬迁农民资金积累有限,再加上建新房,更显缺乏,严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政府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并出台特殊政策,尽快为搬迁农户办齐房产、土地两证,以解决搬迁农民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
2、绝大部分搬迁农民虽然掌握一定的食用菌生产技能,但除了香菇生产较熟悉外,对其他食用菌栽培还是一知半解或者一窍不通。建议县食用菌技术部门组织系统、实用的技术培训,提高搬迁农民的生产技能。
3、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倡导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形式帮助搬迁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接触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销售情况及时反馈至县食用菌主管部门,以此作为引导搬迁农民发展俏销产品的主要参考。
4、搬迁农民离乡离土,发展食用菌生产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生产用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并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如可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户主动想门路、找法子解决食用菌生产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