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从泥土房到砖瓦房再到排屋,一次比一次造的好,一次比一次造得轻松。
“要说30年来的变化,从我家的3次造房就可以看得出来啊!”昨天下午,在洋墩下山脱贫新村,说起改革开放30年,叶良全老人深有感触:他家的房子一次比一次造得好,一次比一次造得轻松。
泥土房花去了所有积蓄
栗树洋村是个小山村。上世纪70年代,叶良全家只有一间集体分给的木结构老房,一家6口人都挤在里面。厨房则安在房前的过道上。“开始的时候孩子小,没有什么关系,可孩子稍大点后,一间老房实在是住不下了。”叶良全说,70年代未,村里批给他家一块地基,但他家一年也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只能造一间泥土房。
为了省成本,自己从山上挑来泥土,造房能够省的材料都省掉,请来师傅后,帮工就是自己和一帮亲戚。“当时只是想,造个房子能够住人,并且将厨房移进来就行了,根本没有什么讲究。”叶良全说。就这样,虽然只是30平方米左右的泥土房,却已经花了叶良全一家10来年的积蓄。
砖瓦房一造就是5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叶良全一家有了自己的责任田,通过种水稻,种香菇,收入渐渐多了起来。
1985年,咬咬牙,叶良全家的砖瓦房动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墙脚砌好后就停了一年,第二年再造第一层,第三年把泥土房拆掉,同样造了第一层,到了第五年,两间砖瓦房才造到第二层,盖上瓦。
叶良全说,回想起来,造个房子,就像是鸟儿筑巢一样,但是与造泥土房相比,已经轻松多了。就这样,叶良全一家终于从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搬了出来,住进了砖瓦房,每个孩子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这一住就是10多年。
排屋与城里没两样了
“砖瓦房虽然不差,但当时没有考虑卫生设施,而且连个客厅也没有。”叶良全说,随着孩子成家立业,一到周未,儿子、孙子、孙女来这个砖瓦房又显得拥挤了。前几年,县里启动了下山脱贫政策,符合条件的叶良全一家,毫不犹豫地就在洋墩新村抽到了一块近60平方米的地基。
这次造房与前两次就明显不一样。房子里外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工程则是承包的,自己只要买好材料就行,不到一年时间,一幢三层半的楼房就造起来了。
“新房子里,卫生间、客厅、活动室都有了,还经过了精心的装修。”叶良全说,他们现在住得比许多城里人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