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宫山脉的腹地,有一块由浙西南龙、庆、景三县(市)连成一片达1300平方公里的香菇产区,它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八百多年前,数万菇民在这里以种菇为业,他们秋去春归,深居大山择树、砍花、惊蕈、遮衣、焙干、储藏、销售,种菇养家,种菇兴业。几百年来,龙景庆的菇民们在种菇售菇中衍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香菇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沉淀着近千年历史的香菇文化正不断丰富着外延和内涵,散发着浓浓的菇香。
龙岩问菇
香菇探源,不能不提位于庆元百山祖北麓龙岩尖下的龙岩村。
八百六十五年前,“香菇之祖”吴三公就出生在这个群山环抱、潺潺流水村中流过的深山村落里。在烧炭、砍柴过程中,吴三公发现阔叶林倒地所生之蕈无毒味美,美其名为香蕈,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砍花、惊蕈、遮衣等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打开了人类探索菌类科学的大门。
吴三公总结发明的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最初是在百山祖深山幽谷的棚户间推广,后逐步扩展到龙泉、景宁边缘乡村和庆元县的北部、东部地区,总数达到15万之多。到了元宋明初,不拘一地的菇民开始陆续到外省拓展,每年一到黄叶飘落,他们含辛茹苦,远走他乡,在深山老林里搭棚砌灶,生产香菇,先在福建、江西、安徽,后至川、云、贵等省,浪迹半个中国。
深山菇场的生活是简单寂寞的。在这种隔绝的菇民社会里,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丽水的菇民却形成了自创的、独特的“香菇文化”。
菇民不识文字,又怕种菇技艺外露,他们就把生活规矩、生产手段、交易方法等编为山歌来唱记,形成了迥异于当地方言的“山寮白”。菇民间能自如地用“香菇语言”交流,外人听之不知所云。
为抵御深山各种飞禽走兽和豪强之徒的侵袭,菇民们还独创了一门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的“香菇功夫”,其中“扁担功”流传至今。
香菇文化的集中表现是菇神庙会。每年农历的七月份,香菇丰收的季节,庙会如期举行,菇民忘却连年劳累,杂耍、演戏、放焰火,练拳习武交流技艺,尽情欢娱。这是菇民们最盛大的节日。庙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菇民戏”。这种起源于明朝的菇民戏,是菇民借鉴婺剧词曲,吸取赣南乱弹唱腔的特点,一边生产,一边在劳动空闲时表演、传唱的,丰富了菇民深山寂静的生活。据《丽水地区戏曲志》记载,丽水菇民戏的剧目有172本之多。
庙会期间,供奉着吴三公的菇神庙成为三县菇民膜拜之地,菇民社会重大的事件均在菇神庙中进行审议和协商。所以,在当时,菇神庙还是菇民社会公权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最早的农业生产专业行会组织———“三合堂”应运而生,这个由社区菇民自然领袖组成的自治组织,承担着维护菇民利益和菇业生产秩序,监察规范禁忌实施的职责,履行着菇业行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救死扶伤的菇山秘方、耐人回味的菇山谚语、悠悠动听的菇民歌谣、美味可口的香菇烹饪……在近千年的生产劳作中,龙、庆、景三县菇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香菇文化。
专家说菇
文化是有形的,它融合在美丽的山川中。文化是无形的,它是一种精神,映印在人们的心灵里。
追寻这种融入心灵的香菇文化,记者拜访了三位对香菇文化热望和守护的专家。
张寿橙,一位满头银发、年届七十仍笔耕不辍,执着为香菇产业发展鼓与呼的食用菌高级工程师、中国香菇联合会副会长。
“公元1209年,即宋嘉定二年,龙泉上村人何澹在所著的《龙泉县志》中,写下了香菇砍花法栽培的185个字,它叙述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场到采菇、烘干的整个栽培加工过程,这是最早完整记叙香菇人工栽培的记录。又过了三百五十年,到明嘉靖37年(1558年),在黄佐所编的《广东通志》,将香菇砍花栽培的185个字引入其中。二百三十四年后,日本人佐滕成裕参考《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书手抄本现已成为日本国宝,保存于日本水户历史馆中。”说起香菇文化发展历史,张寿橙自豪万分:“龙、庆、景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这是丽水人在世界叫得响亮的一张金名片。”
樊寿康,一位退休老教师,十多年来自筹资金默默抢救香菇文化遗存,搜集了400多首散落民间的香菇诗歌词赋。
“丽水的香菇文化已经具备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件。近千年的香菇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浙西南,融入到中华农业文化历史之中,并且还影响到日、韩及东南亚地区。滋生香菇文化的自然环境——凤阳山、百山祖地区已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为保护和振兴香菇文化奠定了最可靠的物质基础。一大批论述丽水香菇文化的论文入选全国和国际香菇研讨会文集,这为申遗提出申请奠定了史料。庆元连续举办香菇节,2002年庆元香菇又获得原产地证书,这些都在不断扩大香菇文化的影响。”樊寿康对香菇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期望。
张世炎,庆元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这位年轻的食用菌专家,这几天正忙着组织人员参加9月在河北承德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在他案前,一篇《西洋殿香菇文化观光休闲园项目设想》正在草拟当中。
“香菇,这种与藻类生物同样古老的物种,正因为承载着文化,才能在生物群落中独树一帜,世代相传。发展至今,具有千年菇史的庆元香菇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成熟的技术、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原产地保护,再加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荤、一素、一菌’科学膳食导向和真菌多糖的广泛应用,今后一个时期,庆元香菇产业又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对于香菇产业的发展未来,张世炎信心十足。
菇史新传
绿色掩映下的庆元五大堡乡廿五师农庄,一排厂房的车间里,高温消毒后的木屑从机器里源源不断地涌出,工人们站在流水线上将木屑灌进专用的塑料袋;流水线的另一头,几名工人将手探进无菌箱,把一颗颗白色类似药丸的菇种安进木屑中,等待生菌发芽。
如今,在丽水,仅用近三十年时间原本藏匿深山、依赖原木栽培的香菇走出大山,在“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革命下,代料香菇栽培转移到平原,走进千家万户,又走进了工厂,开始集约化生产,出菇周期由过去的两三年,缩短到今天的两三个月。
不仅如此,香菇的科研和精深加工也迎来明媚的春天:
“四季接种培养,四季出菇”成为现实;“免割保水膜袋栽培花菇新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开发的“庆科20”新菌株已是我省第四代香菇法定品种;方格公司在香菇里提取多糖制作胶囊,用于保健防癌;百兴公司的香菇产品精细包装进入超市终端销售;绿园公司收集香菇粉末加工美味调料……到目前,仅庆元一个县食用菌(香菇)加工企业就有40多家,开发系列产品20多种,年产值7000多万元。
在当代的农产品全球贸易中,丽水香菇常年栽培量5亿袋,产菇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总产量四分之一强,干鲜菇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香菇文化,在传承中与时代共进。在这推进过程中,政府和民间以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文化的活力。
每年的11月11日,被确定为庆元香菇节举办之日,以菇会友,以节兴业,弘扬文化。
政府导入CIS理念,对“庆元香菇”品牌形象全方位包装设计。
香菇文化旅游线路推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民间收集、抢救香菇文化遗存蔚然成风:庆元县龙岩村村民自筹资金开发中华香菇文化村,建立香菇诗文碑廊;吴锦辉老人情系“香菇功夫”,整理出50多种“香菇功夫”招式,制成录像带集;吴传益开发香菇文化观光园,再现香菇生产历史演变进程;庆元荷地村民自发抢救“二都菇民戏”,失传多年的民间剧种重现光彩;香菇历史、人物、风情、诗词、庙会、烹饪、功效等香菇文化系列丛书陆续出版……
香菇文化基因,千百年来始终流淌在菇乡儿女的血脉里,体现在广大菇民的行动中。正因为香菇文化有这种不可阻挡的传承力量,代代相传,代代发扬,累积成了今天丽水香菇文化的灿烂。
(丽水日报 2005年08月11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