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 报道于2007年09月16日)
浙西南香菇山歌有怎样的经济民俗特质?这一在国内外学界尚处于研究空白的论题,由丽水学院教师率先突破,并于近日被列入2007年省文化研究工程课题。
专家认为,该课题不仅第一次将菇民在种植香菇时所唱的歌谣,以及传承种菇技术所唱的歌谣确认为山歌,还将其命名为“香菇山歌”。“香菇山歌”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音乐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浙西南香菇发源地的先民们,在深山老林中的劳作及他们种菇技术的发明和传承方法,对现代菇民了解香菇的起源、发展和提高种菇技术以及现代香菇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负责人,丽水学院音乐系讲师田中娟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就以此内容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积累了翔实的案头资料。她认为,香菇生产是当地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种类,而香菇山歌产生于香菇生产中,是香菇生产经济的文化载体,是浙西南地区人文历史的一个重要积淀。
此前,国内只有《庆元民间文学集成》、《龙泉民间文学集成》中收集有几首歌词。近几年,有学者在收集香菇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写于民国十三年的《菇业备要全书》中有九篇讲述种菇技术的香菇笙歌,但只有歌谣文字,没有曲谱和图像。为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山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该课题将从香菇山歌对种植历史、技术传承、封闭环境、生产环境的依附等方面,深入分析山歌的缘起与劳作、民俗祭祀的关系;音阶构成的单一、调式的游移、结构的短小、音调的口语化、传唱的少变化等特性,以此来揭示香菇山歌的传承、娱乐、文化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