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记者从县竹产业发展办公室获悉:据2007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统计,我县竹林面积共39.2万亩,立竹总株数为5452万株,亩均立竹量数为139株。与上次二类调查(1997年)相比,面积增加10.7万亩,立竹量增加2450万竹,亩均立竹量增加34株,竹资源培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生态县建设的深入开展,竹产业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二次创业以来,我县竹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毛竹加工量从2004年的571万支增加到2007年的1126万支,35%左右的原材料来自外地。加快本地毛竹资源培育成为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工作。
去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构建“浙南闽北笋竹产品集散中心”的目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现有毛竹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扶持毛竹造林等方式扩大毛竹林面积。
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县累计开设林道675公里,灌溉水池3487立方米。其中,2007年县政府投入竹产业达220万元,开设毛竹林道183公里,竹林施肥10.6万亩,毛竹造林、生态杉改竹、毛竹零星散种面积达2801亩。全年采伐量共694万株,一产产值达1.36亿元。
“不仅是规模上的增加,经营方式上竹产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县竹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成岳介绍说,以前大部分竹林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林地经营水平较低,亩均年产值很低。通过全面实施分类经营,推行毛竹高效经营,现在亩均年产值达410元,最高可达1700元。
目前,全县共完成毛竹高效经营12万亩,实施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10.5万亩,建设6个高效示范点182户示范户,面积共3560.2亩。2007年,我县竹林采伐量700万株,全县共有5万多人从事竹产业相关工作,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540元左右来源于竹产业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
据了解,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县竹资源培育的总体规模将达到50万亩,重点是加快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按高效笋用林、笋材两用林、材用林、生态竹林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定向培育,提高毛竹亩立竹量和食用笋产量,为整个竹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