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六,听说袅桥上有“走桥”活动,就和几个摄影的朋友约了去看。
袅桥位于县城星光路,始建于明万历年三十二年(1604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今年,我县文物部门又对其重修了一次,上月刚竣工。不知道袅桥名字是什么意思,但我猜测是庆元话近音而翻译过来。因为我问过不少来桥上的村民,都是一直是叫“庙桥”的。
早听说过在袅桥上每年端午都会有一个叫“走桥”的传统活动,而且它是庆元廊桥承载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个内容——祭祀功能的典型代表。
估计我们这些年轻人对此都和我一样知之甚少。今天一见,还真是煞有介事呢。
几个丽水的朋友昨天专门赶来庆元,他们关注庆元廊桥已久。因为有线索说,“走桥”活动很早就要开始,所以今晨他们五点就到那儿了。我是七点多去的。
这个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时辰,而是在今日内不论早晚,随到随“走”的。我知道了个大概,走桥,其实就是在廊桥上拜菩萨,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一种迷信活动。
一批批去走桥的人都是来自各村的信教妇女,她们都有专门制作的拜佛时穿的隆重服装,还系漂亮的头花。每个人带一篮子祭品,包括粽子。她们先后在桥头、桥中、桥尾、桥下溪边烧香燃纸,口里念念有词。
我问一个大婶:“你们唱的是什么歌?怎么大家都会?”她说:“不是歌,是走桥经。是佛经里的一种。”我问:“唱的是啥内容呢?”她很耐心地给我讲了一遍,我记了下来:
“我信女五月初六出门去走桥
看见溪河水漂漂
看见水面一座桥
金做栏杆木做桥
一同玉女一同信
金童玉女接我信女桥上拜观音
拜得观音云头现
卜我信女双线透尾子孙满堂做个好福人
桥头采花采童子
桥尾采花采玉女
银花小姐桥心走
金花斋娘排两边
左边三官来接引
右边玉女送斋娘
送我斋娘西方去
我信女龙牙会上好修行
阿弥陀佛”
那个大婶还嘱咐我,我记下的这段经,就是经文了,经文要放好不能乱丢弃,不用的话要在水边烧掉才行。
此外,她们还念观音经等。在河边我听到她们每个人先自报家门名字还有家庭成员,要求菩萨保佑家人。点了香烛纸后,还往河里扔祭品、扔粽子。
看上去她们都很虔诚。不过,我问过很多个人,为什么要端午走桥?东西扔给谁吃?都说不清楚。而端午是昨天,为什么走桥是今天,我也不知何故。
平日里,因为桥上设有神龛,供着菩萨,所以也有人常来拜祭。“走桥”我只听说在袅桥有,但是其它桥上大多都设有神龛,供的神灵不一定都是菩萨。所以一座桥就如一座简易的寺庙,廊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农村,造带着廊屋的桥,除了给行人交通、休憩用处外,集会、祭祀、拦风水,都是主要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桥都很虔诚,用心保护,使庆元廊桥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造廊桥还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各村对于桥的结构、工艺便有不同追求,形态不一。而且浙南闽北地区独有的木拱廊桥,其木拱架构造非常科学,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廊桥还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地方,桥上丰富的墨迹题记对联书画也是丰富多采……所有这些,都使庆元廊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来桥上烧香的人很多,桥上有专人守护,并且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在烧香的位置栏杆上钉了铁皮,桌上铺了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