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芳委员代表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发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留守儿童”日趋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凸现。在一定程度上,留守儿童问题已影响到我县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据调查统计:2007年3月,全县中小学校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总数达1628人,占在校生数的8.8%;2007年9月,全县中小学校中留守儿童(包括父母一方外出)总数已达3217人,占在校生数的17.4%,其中东部乡镇所占的比例较大。
一、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突出
1、心理健康问题明显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尤其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了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暴躁、情感相对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在400名留守儿童中,一年或一年以上未与父母见过面的占47.9%,与父母很少联系的占27.7%;有恐惧感的占30.5%,易怒的占22.7%,有焦虑心理的占27.4%;认为自己很棒的仅占17.1%。访谈中部分孩子“诉说”自己常因思念父母暗自流泪,有少数几乎每天睡觉前都会躲在被窝里哭。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高,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低。
2、品德行为出轨率高
中小学生行为发展在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差、纪律散漫、相对自私,待人处事往往更具盲目性、冲动性,其行为问题比其他儿童更明显,各类违规违纪事件由留守儿童引起或参与的居多。留守儿童中有19%沉迷于打游戏,27.3%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31%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2.5%有过偷窃、蓄意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某小学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7.13%,而品行等级为“待及格”的留守儿童却占全校该等级儿童总数的35.7%。
3、学业成绩相对滞后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教,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家庭作业完成率低、质量差,成绩普遍不理想,65%的孩子因父母长年在外后成绩下降。普通儿童学习成绩优异、较差的分别占普通儿童数的18.7%、9.3%;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异、较差的分别占留守儿童的14.3%、16.1%。以上数据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低于普通儿童,而等级为“有待努力(较差)”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儿童。
4、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生活规律性较差,其身体健康、人身安全不容乐观。
二、原因分析
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父母方面来看: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出于内疚,有的父母便以经济作为补偿,殊不知,这种补偿适得其反,它只能助长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的父母则只期望孩子身体无病便万事大吉;有的父母则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与品行的变化,“父母在电话书信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选择 “思想与品行”的仅占6.3%。
从临时监护人方面来看: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47.6%的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16.3%的留守儿童寄托在亲戚之外的家庭中;县城有12.6%的监护人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业,乡下则高达27.1%。可见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学业、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缺乏关注或很少关注,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管理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处于信息社会的孩子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好奇心和求异心理极强, 但因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不良因素误导。一是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二是大众传媒和网络中不健康尤其是暴力和黄色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行为过激和心理扭曲;三是因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疏于管理,加上乡下孩子平时缺少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于是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场所。他们沉迷电子游戏、网吧,当囊中羞涩时,便去偷、去抢、去敲诈,有的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而教师大多身兼数职,缺乏专职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无法提供与满足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和更为悉心的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去年县妇联联合教育局、团县委等单位向社会各界发出《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并在荷地镇小、江滨小学成功地使33位留守儿童与社会人士结对,为我县留守儿童工作打开了思路。然而成百上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急盼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齐抓共管。
(一)社会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弱化直至取消与户籍相关的城乡隔离的一些制度,给进城农民工以公平的待遇,把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减少直至消除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2、建立关心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如可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制度”和开办“家长学校”,重视和加强对监护人的管理和教育培训,提高其管理、教育孩子的能力。
3、整合与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退休人员尤其是教育系统内退的教师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组织离退休的干部、教师承担留守儿童的部分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相关部门多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4、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的传载功能,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各项法规及政策;相关部门加大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初实行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联系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对留守儿童的帮扶纳入德育导师制,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的缺失。
2、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社会、思想政治教师的特殊作用,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途径,切实增强留守儿童学法、守法意识,提高自律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
3、开展“手拉手”、“心交心”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的优势,通过开展“手拉手”、“心交心”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独、思念父母之情,改变内向、自卑、暴躁、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不良性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应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娱活动,通过才艺展示建立自信心,通过活动参与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还可成立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种兴趣活动,让留守儿童自主选择参加一种或几种课外兴趣小组,使留守儿童的心有所寄托。
(三)家庭方面
专家认为,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外出务工的父母要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子女的问题,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并定期与孩子、监护人、老师进行联系,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