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济历史文化村,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卢福神庙、明清古民居、木拱廊桥、吴氏宗祠……无不凸现着历史的深邃。吴榖、吴毂、吴俸、吴伸……一个个闪烁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就是连这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你都不得不抬起头去仰视它。
但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大济的古地道。在江南水乡因为地质环境等原因地道是十分罕见的,更不用说庞大的地道群了。可奇怪的是在大济历史文化村的地底下却分布着一个庞大的古地道群,经勘查目前已发现有七处道口。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在大济村的地下存在着,也就是说在大济村的下面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大济村。
那为什么在这个偏僻的江南小山村,古人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建一个那么庞大的地道网络呢?更为奇怪的是建设古地道如此重大的事件,除了“吴贞明为吴伸公撰写的小传”略有表述外,竟然在该村的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呢?甚至就连口头的传述都没有呢?大济古地道充满着神秘色彩,留下了千古之谜。
大济古地道,自从被发现后就有了后人的种种猜测。与“庆元党禁”有关;与明“假太子案”有关;为抵御强盗的山贼而建等等。而我却一直在想大济古地道与抵御外族入侵更有关联。
纵观大济的历史,与朝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就是宋朝宗室,这种关系到了南宋达到了顶峰。以至于这个小山村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的232年间陆续涌现了25位进士,涉足仕途者100余人,成了远近闻名的“进士村”。这当中虽然与大济村崇文尚礼、尊师重教的学习氛围有关,但更说明了大济与朝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庆元三年(1197年)庆元设县也体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后周而建北宋至公元1279年蒙古灭南宋而建元朝,历时320年。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它自立国伊始,即强邻压境,自始自终国力萎靡不振,先后为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夏、蒙古所欺凌压迫,人们一直生活在战争与动荡之中。武侠巨匠金庸先生也以此独特的历史背景塑造了几部波澜壮阔、脍炙人口的武侠名著,《天龙八部》是北宋抗辽和西夏的,《射雕英雄传》描写了南宋抗金和蒙古的崛起,《神雕侠侣》则展示了南宋军民抵抗蒙古的画面。
在北方战火连年的时候,大济这个南方小村则是一直比较稳定的。但是,大济在朝为官者预感到战火将会逐步蔓延到南方,就有了居安思危的思想,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寻求退路。到了1127年(靖康二年)4月的“靖康之变”,金人俘赵佶、赵桓二帝北宋灭亡,5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建立南宋,形成北强南弱的对峙书面。金人一直没有停止对南宋高压打击,使南宋王朝不断南迁,1138年(绍兴八年)2月,南宋政府正式以临安府为都城。江浙一带也就成了抗金人侵略的前线和重地,大济也一度成为庆元的政治文化中心。面对芨芨可危的赵氏王朝,寻求退路挖掘地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也就进一步增强了。这当中有可能是为自己寻求一种安全的避护去处,还有一种作用就是为感谢宋室王朝对大济的信赖,用以帮助赵氏王朝抗击金人。当然,整个计划和工作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说大家都知道了地道的分布状况,也就失去了秘道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极有可能以另外的工程作掩护以避人耳目的,而且施工的人员也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外乡,或招募而来的士兵施工结束这些外乡人也就被遣送到遥远的故乡,或到前线去打仗当然这也是保密的需要。
可惜,古地道未能发挥抗击金人的作用。由于南宋与金国的长期对峙战争,北方另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不断崛起强大。蒙古先后吞并西夏、金等国统一北方之后,1276年忽必烈发兵南下征宋。同年5月,元军南下入临安,俘宋恭帝赵,南宋部份皇族、大臣南逃。在此时,有一部份极有可能南撤到大济。他们以此为根据地,对外积极与抗击元兵的宋氏皇族和大臣联络,响应抗元号召。对内他们以地道为屏障掩护,巧妙与元军周旋,坚持了长达五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抗元斗争。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这当中除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信念之外,与地道科学合理分布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地道的进出口有些在屋底下,有些则通往河边、通往密林。
虽然抗争最后失利,但是大济人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蒙古大军所征服。至今大济还留传着“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的警句。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着驱蒙兴汉的那一天。因此,古地道的秘密也就一直埋藏在他们的心中,隐在了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