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精神
崇煦公在开发大济前夕,于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庄(松源镇西门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隐洞”书堂,聘请名师教授四子(吴榖,吴毂,吴彀,吴壳)应试制艺文章(详见吴畀《评事公纪略》),长子吴榖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伯仲双双题名雁塔,赫然名震乡里,时称“一门双进士”。
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间,共中进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计26人(经查对《历代进士题名录》属24人,待查是否家谱有误)。在当时不到二华里方圆,不满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孙,36曾孙,60玄孙,繁衍中的230余年间(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宝佑四年(1256))蝉联进士24名占当时全县31名的77.4%,不能说不是奇迹。而且他们中:一门双进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时传为美谈,确乎是浙南边陲的一颗文化明珠,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会上层辐射,如吴桓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后,授奉仪郎,出任湖州长兴宰。他生一女三子,长女是抗金名将,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纲之母,册封“卫国夫人”。长子吴彦申是北宋宰相李纲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许国公吴渊的外甥和学生,与大济是至近宗亲,所以两名名相,李纲为母舅(吴桓长子吴彦申)作“墓志铭”,文天祥为吴氏撰“族谱序”,留下了珍贵文字。随着上层社会的影响,大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因有梧桐树,召来金凤凰。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9—11)年间,大名儒陆珑琪(又名陆子清)慕名来大济游学,在“日涉园”书院讲学三年(著入陆氏《南游记》),受他理学启发,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学人才(名略)。在庆元县光绪年三年版《旧志》中记载着他与吴运光,吴王眷的文学佳谈。在吴氏宗谱中尚有陆珑琪为吴运光作的70寿辰文章。吴氏大理中宅词壁上手书了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民国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大济,死后葬在大济的仙宫山。
综上所述,吴氏祖先非但在文学上像吴榖,吴毂,吴彦申,吴已巳,吴松龙等在著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像兄弟同科登进士的吴畀、吴翊在当时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科举以时文诗赋取士,儒业榛芫的情况下独尊儒术,阐发经义,以捍儒宗自任。他们为官之后政治慈和,如吴畀在吏州任上,对那些剽窃村落而沦为匪者,宽容大度,以为所以行盗,乃饥寒所迫。除将为首者重械系狱外,其余一律免究,并晓谕富户,减价散谷,售予饥民。百姓深受感动,盗贼因而绝迹。吴翊在池州任通判时,亦多惠政,被耀升奉议郎,受群众爱戴。
如吴枢以节概自许,使金不畏鼎镬;吴兢挺身贼营,不惧刀枪加劲;吴畀居边远下僚(定州教授)不受学士推荐;吴懿德知玉山靖海盗,罢息钱,身受冻馁……总之,他们为官都非常重气节、讲清廉。在强元统治89年间,大济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誓不仕元的民族大节。迫于时势,大都隐于农桑商贾之中,或外迁新居。及明建制如久旱逢甘雨,报国人才再度崛起,如明刑部主政吴杰公;鸿胪寺序班吴儒公;琼州府通判吴俸公;陕西苑马寺监政吴伸公;广东黄岗县丞吴丽明公等都是名列史籍忠义人物。怀才不仕、治家有计。元明时期农业的发展,大济已是闻名遐尔的富豪村。到解放初期尚有仓间数十座,渔塘数十口。据《庆元县志》记载“24世顺一公有田租三万三千把(枋);28世温九公有田租八万八千把(枋)。”注:木制度量容器每把(枋)18斤,老称为地方通用城枋,每十把租相当一亩田。
收租不忘“至德”精神,为富不淫其心,兹将主要德业略述于下:
减租扶贫,将通用城枋每把地租18斤削减为15斤,改城枋(把)为济枋(把),就此一项每年减轻农民田租侣26万余斤。
倡建社义仓,抑制高利贷,始由各客户捐献储谷,每年夏荒放借缺粮农户。每百斤收利谷10斤,解决全乡七保一千多户农民困难,有力抑制高利贷剥削。此项义举至解放共积累稻谷20余万斤,统购统销时期终止,折价转为供销社经营。
兴办教育,立书田,激励读书。宋有“豹隐洞”书屋,元有“学社”,明有吴俸公创建“文昌阁”文昌书院,清有吴天玉置“日涉园”书院等。道揆公首创“书田”物质奖励,各世祖因之。书田达200多亩,保证世代书香继世。
乐善好施,道揆公尚义事迹。明通往政和县岭腰乡,尚属羊肠小道。道揆公独援筑路40里。嘉靖25年建成,奉部门变卖慈照、慈相、伏虎三寺田充费。道揆公交银400两,后田归三寺。万历元年舍田36亩入学,府道旌其义赠“尚义匾”。一有粮饥及时救济,济贫、建桥修路,口碑载道,入祀忠义(三寺僧每岁三元荐)《庆元县志》。文昌阁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修于康熙二年(1663),阁高三层,面积约三至四亩,毁于60年代。
继千秋事业,永褒文风,更上一层楼。解放后,在党和政府英明领导下,重视教育。进士村20年前就建立九年制中小学一座,在校学生200多人,入学率100%。有张百里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陈士元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全村高中以上毕业的有一百余人。更值得一提是1996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公布深圳火王征联揭晓:在国内外应征的十五万多份楹联中“孔明奖”鳌头夺魁者是进士村一百一十一世孙吴复泽(其在各刊御发表过诗词、小说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纪昀)亦赏识的周茂源,当地任处州知府之际,以公务所需经常莅临属县。在1657年夏末单骑来庆,时值酷暑,欲觅暑之所,得友人介绍而小憩大济“日涉园”。游罢名园,浓情未了夜阑披衣秉烛濡笔作记一篇刻画入微,生动传神的《日涉园记》一挥而就。与园主人吴王眷及其友人吴运光等就此结成了文字之交。之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顺治18年(1661)之春,他将离任而重游庆元告别友人之际,两相依依不舍,在送行途中周知府作诗《辛丑春日俚言奉别吴上宾,吴天玉诸年翁並正》:“滩块不尽故人情,……”《日涉园记》“……”
再: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内逼的1939年为了确保南孔家庙之瑰宝——孔子夫妇圣像的安全,国民政府内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像向浙南山区龙泉转移。1940年战争加剧,再度转移庆元,经孔繁豪了解大济后不想在庆元文庙设祭祀而选择大济村鸿胪坊“慎修堂”为祭祀官府4年之久,这亦显然是书香地带来的美事。如今奉祀官之墓葬于风光旖旎的仙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