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是一处古文化的聚集地,村中完好保存的古地道、明清古居、古道等历史遗迹谜团如云,令人费解。小村子地下方圆2万平方米内古地道纵横交错,有地道口7处,是富家惧劫?官家拒敌?还是为美丽的女子一遮容颜?
神秘古村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虹卧波,无云何龙……”在钢筋混凝土普及的今天,人们已很难见到古代美丽建筑的真面目了。但在离庆元县城不到3公里的松源镇大济村却还能见到巧夺天工的明清古屋、木屋廊桥、接官亭、青砖和鹅卵石镶嵌成的金瓷街、古道等。置身其间,会误以为是历史时针倒转到宋明时代。在大济村,尤其引起轰动的是神秘莫测的古地道。
这个村的每一位村民从咿呀学语起,就知道他们的脚下有古地道。可是,到他们齿落发白时也不知道这地道何时挖成,究竟何用?有人说以前村里很富,为躲避土匪抢劫而建地道;有人说旧时男尊女卑,女人白天不能出来见人,但为了能到溪边洗衣服,就建地道通向溪边。客人上门拜访时,妇女们就躲进地道以回避;还有人说,曾有忠臣为逃避奸贼迫害,回故乡大济隐居后,建地道逃难之用……
种种猜测莫衷一是,这个村方圆2万平方米内,现已探明有地道口7处,地下坑道纵横遍布全村。
那么,大济村是个什么样的村呢?
雕栏玉砌今犹在
日前,记者带着种种疑问前去采访。随该县文管干部走到村口,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拱廊屋桥,长11.5米、宽4.5米,两头出口如两扇门朝外洞开,成牌坊式结构。原名临清桥,因1024年和1034年,该村吴榖、吴毂兄弟俩先后进士及第,谓“双门进士”,衣锦还乡,在临清桥上建护坊,称“双桂连坊”,桥名始称“双门桥”。这是全国最古老的木拱廊屋桥,现存的“双门桥”是后人按原样几经重修的,沧海桑田,悠悠近千年,风采依旧。
走进村里,小弄纵横,旁边既有高耸的青砖墙,也有经雨水洗刷满是凹坑的泥墙,这些古屋都刻着模糊的字迹和雕花,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据当地长者口述和有关史料记载:到此建起村落的吴氏先祖,不惜重金兴办文教事业,从而使这个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尚有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100余人,被誉为“历史上的进士村”。
这些读书人做上了达官显贵,荣耀家乡。据记载,自宋朝以来,该村就有很多人在朝廷加封赏赐。在村口还有一座二层楼双重檐,四面翼角翘起,雕梁画栋的“接官亭”,并且村里原来的金瓷街都是采用巴掌大的小青砖逐一紧密砌成“人”形,非常美观。
至今村里仍完好地保存有明代民居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挹清楼等7幢,清代民居有达德堂等10多座。每个大门保存有砖或石刻匾额,文字有: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等。1999年,由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教授等组成的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评审小组到该村考察时认为,大济祖先巧妙利用该村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层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层却利用回廊转朝南,并且整座建筑是前院套后院,大院套小院,统分结合,相得益彰。大门以曲见幽、见奇,构思之巧妙,千古奇绝。
扑朔迷离古地道
该村古地道纵横交错,迄今已发现地道口7处。第一个地道口在村北的一块菜地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构造,地道的两壁下部用鹅卵石砌筑基础,上部用平砖错缝纵向迭砌,顶部用扇面砖砌筑相互挤紧。地道顶部离地面约1.5米,可容一人躬身轻松而行,但在离洞口2米处,地道已被堵住,用的是大小如一的大鹅卵石。
在村民吴良福的猪圈里,也有一地道口,同样用鹅卵石堵住。
在村民吴宗太厨房间的灶旁却是一个长方形的地道口,全部用石板拱砌。
文管干部说,现已发现的地道口可分为通往野外和通往其他屋内两种,并且确认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道口的拱圈规模大小不等,拱砖的规格也不一样。
村委会主任吴美福是少数进过地道的人。据他回忆说,1970年上头号召“深挖洞”时,他想起了村里自古就有的地道,于是就领人掘开了封住的地道口子。地道口全部用砖石铺砌而成。刚开始下去的部分,是很光滑的2米长的石板,一共铺了7阶。在地道壁上还留有可以放置灯具的凹洞。下面的泥土非常结实,他和10个壮劳力整整干了一星期,才挖了10米深。挖到10米深时,空气越来越稀薄,挖掘难度也加大了。同时,当时周围的住家都担心这会影响到房子的地基,于是,吴美福等又匆匆将它填上。
去年,村里开始考虑发展旅游业,又从这里把洞挖开,却发现当初干燥的洞如今已经积满了水。
那么,在这么一个古文明村地下蜿蜒的地道作何用呢?文管干部专门进行研究,推测最早的古地道是宋末元初为抵抗敌人入侵而修建此巨大的躲避工程。宋时大济村有不少人官居要职,他们注重忠孝节义,宋将亡时,许多高官归田大济以效忠大宋,该村至今仍留下“三不降”的警句:“主降奴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可见其民族精神。
可惜这只是一个推测,缺乏科学依据和史料佐证。究竟什么年代建造,还是一个谜。
在发黄陈旧的《吴氏宗语》中,另有这样一段话:叔伸于万历年间出任西苑马寺盐政……讲明朝万历年间“伸公”将“假太子”李尚迁正法后,遭官宦诋毁,愤然归田,在聿新堂辟“学圃”,开地道有四,使地道“如环之蜿转不绝”,据此推算,聿新堂的地道距今已有400多年。
文管干部说,地道是在古代不同时期建的,但在何时因何被全堵上,又是一个谜。
谜团如云费思量
该村的卢福神庙位于回龙山西麓,整座古庙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
该庙为纪念古代神医而建,多年来,当地从事医务的学者、专家对庙内保存的100份古代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研究,确认这些原始处方用药分量适宜,具有充分的医学道理,是一份古代医术的精华,说明这些处方出自古代高明医生之手,这人究竟是谁?
在卢福神庙的后山有一条长1公里多的跑马场,全部用鹅卵石紧密嵌砌。在跑马场旁有射箭丘。有人说是古代达官贵人为休闲赛马而建;有人说是古代武士为习马练箭而建,究竟为何而建,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该村通往县城还有一条2.5公里长的古道,全部用香糕大小的青砖“人”字形墁砌,做工精细,如此浩大的投资出自何人,建于什么年代,又是一谜。
令人称奇的还有该村的古井,井壁全部用大鹅卵石砌成,但砌的井下大上小,却仍牢不可摧,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神秘的大济古村,谜团如云的大济古村,何时才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