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庆元县大济村,保存有江南一绝的古地道。在一片明代古居地下分布有7处古地道口,入洞口分布在“聿新堂”、“玉洁冰清”、“世德堂”之围墙内石堪下或后院。出洞口分布在大理祠堂巷(人行道)之下、迎旨门与陈宅弄汇合口、双门桥人行道地下、古池塘旁边等处。地道口都为砖拱,拱圈大小不一,技法有别,据老农说大济古地道不是一次性完工的工程。是宋朝、明朝、清朝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用途而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隐蔽神秘,扑朔迷离。其建筑目的或说避山寇,或说防朝庭捉拿,或说抵御外族入侵,或说风流韵事,众说纷纭,千奇百怪。但史书上并无记载,大抵此建筑之用途对当时朝庭利益是有抵确的,不便入史。
话说南宋王朝晚期,时政是“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忽必烈于1271年废除“蒙古”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迁都北京,1276年攻入临安,俘南宋恭帝。宰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是于神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继续抗元。当时,在宋朝当过官退隐归田于大济的仁人志士,保持民族气节,积极响应。特别是大济吴松龙与抗元英雄文天祥于宋宝佑四年为同科进士这一特殊关系,大济民众抗元意志更为坚定。文天祥第一次被俘从元军中逃出后辗转进入福建,被赵昰任为右丞相,其杰出的民族英雄主义思想不无影响世代受禄于宋王朝的大济臣子平民,一边积极参战,一边效仿北方挖地道防御元军屠村,准备长期抵抗元兵,当时地道构筑简易,可躲可逃,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防御工事,在江南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内部守口如瓶,元兵不可能发现。当时前方处州一带抵抗之壮烈、元兵杀戮之凶残,骇人听闻。更是习文尚武的大济人增强抗元决心,以效忠大宋。
但事与愿违,1278年12月,文天祥被俘于广东五岭坡,1279年2月陆秀夫抱赵王丙投海,南宋复国无望,然而大济人抗元的思想还是相当坚定。直到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军宣慰使史耀率军至庆元,见百姓逃避一空,无心归顺,意欲屠城镇压。当时庆元有个因弹劾南宋权臣贾似道而遭压制退避回乡的姚启奋不顾身向史耀进言道:“夫古以仁者得众,将军如纵兵放火,难以让百姓归服。”史耀见其仗义执言,准其请求。后来史耀官兵到大济村,宛如一个空村,只见几个老朽。史耀问其故,老者说:“吾大济民等历受大宋恩禄,本应死不降元,现见大宋气尽,将军采用抚民政策,吾等商议,大济村主降奴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保得吾大济忠节之义,只好屈煞吾等老朽面见将军。如惹不允,吾等情愿受死。”史耀见大济民众如此忠心耿耿,深为咸动,安抚一番,领兵回城。原来全村少壮、妇女、儿童尽数通过地道逃往仙山躲藏。此事对于元朝来说并不光彩,故末载入史册。村民也不会把这个秘密透露给元兵。大济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024—1256)的232年间共中进士26名及非进士出身涉及仕途者前后百余人,他们的后代讲忠义重气节,在强元统治的89年间,大济有用人才不事元政,故大济人在元朝为官者几乎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