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大量的史料证明,发明这一生产技术的是居住在现浙江省庆元省百山祖乡龙岩村一位名叫吴三的农民。
据《槎东云川吴氏宗谱》记载,吴三约生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兄弟六人,均按数字序列为名,三公排行第三,就以三为名,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他世居深山,发现一种菌蕈味鲜而无毒,常采以食之,且有强身之功。后来他又从被砍倒的树木上发现同样的菌蕈,多是从斧头砍过的坎中长出,坎多处蕈多如鳞,坎少处蕈就稀少,这使他懂得山上的阔叶树木砍倒之后,经过人工“砍坎”(俗称“砍花”)是可种出香菇来的。吴三在获得了对一自然生态现象的初步了解后,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最后终于总结出一套从如何选择场地到如何选用菇木,如何砍坎种菇和如何惊蕈催菇的人工栽培香菇的生产技术,成了历史上香菇生产的发明家。他的这一重大发明,打开了食用真菌的宝库,给山区人民开辟出一条生活出路,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三公殁后,乡人感念他的功德,奉之为菇神,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在现五大堡乡的盖竹村建立一座“灵显庙”祀奉吴三公。到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现松源镇的周墩村建村以后,也建立了一座“显灵庙”来祀奉吴三公。至明洪武以后,零零落落散居在五大堡乡西洋一带的棚户(当时西洋还不成村落),也在西洋建造一座“吴判府庙”供奉吴三公父子。后来后广村有部分居民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迁至西洋与散居的棚户建成西洋村后,就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41年)重建吴判府庙。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6年),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菇民到菇神庙进香也日益兴盛,而旧有的菇神庙都简陋狭小,仅弹丸之地,且因年代久远也很破落,于是由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又集巨资,选能工巧匠,在西洋村“吴判府庙”旧址下面重新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吴三公庙,这就是至今尚存的名叫“松源殿”(又名西洋殿)的菇神庙。“松源殿”占地面积952.35平方米,内分正殿、中亭、戏台三节,纵深38.5米正殿雕梁塑薨,飞檐翘角,建筑奇巧,气象庄严。神龛内塑有十二尊神像,中立者为吴三公,两旁依次分列吴三公兄弟及吴三公的儿子和侄儿。亭内浮雕栩栩如生,壁画楚楚动人,柱上对联书法苍劲,大门石刻龙腾凤舞,十分雄伟、壮观,真不失为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们虽然经历年岁的损蚀,但依然闪耀着当年精湛技艺的光辉。在解放前,每年农历七月十六日起,是松源殿的香期,各地菇客男女纷纷前来进香,香火甚盛,还要举行演戏、放烟火等活动,足见人民群众对古代科学家的诚心敬仰。菇民上菇山以后,还在菇寮里设立吴三公灵位奉祀。1989年1月12日,庆元县香菇生产供销公司并以“吴三公”牌作为庆元香菇的注册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批准公布,从此吴三公就作为庆元香菇的象征,漂洋过海,远销世界。
吴三公发明人工栽培香菇的光辉业绩,不但为庆元人民所歌颂,同时也为世界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所公认。1989年10月2日,国际八届应用生物会议中国成员张寿橙(高级工程师)称吴三公是“全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1989年3月赴庆元考察时,参拜了奉祀吴三公的西洋殿,亲笔书写“香菇之源”的题词;“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台湾总干事赖敏男博士,提议将吴三公作为中华民族香菇之神来供奉。日本国还有不少香菇界著名人士慕名前来西洋殿朝拜吴三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