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神庙会 沈亮 /摄
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菇神庙,菇神庙中中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形成了庙会文化。菇神庙会是菇民政治、商业、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是香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和“惊蕈术”使广大劳苦人民得以种香菇谋生。在吴三公去世后,菇民们感念吴三公的恩德,建起了菇神庙以纪念这位香菇鼻祖,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需要。庆元最早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即现在的西洋殿)。
菇民们建造菇神庙不单是为信仰而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它来联络菇民,通过节菇神庙中菇民的上层人物出面商量、调处一些矛盾等。因而,它既是菇民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是菇民利益的保护者。
菇民们每年都是冬去春回,在他们印象中没有过年和元宵这些概念,每年在菇神庙中所创设的菇神庙会成了他们的节日。在庙会期间,菇民们或会亲访友,或切磋技艺,或练习武功,或赛歌演戏,或商谈“生意”。技术交流自然是菇神庙会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是各省的菇场情况,菇树资源,砍花法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翌年菇民的动向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庙会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一些旧的陋习已被革除,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看电影、传授香菇生产新技术等,使整个菇神庙会充满了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氛。同时还吸引不少国内外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观光,在1999年的中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期间,7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摄影家来此地采风,拍摄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并产生本届艺术节抓拍活动的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