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正文
逐梦小康·看杨楼——深山锥栗变身村民致富“金果”
2020年12月07日 10:23来源:庆元网 作者:记者 胡琦琪 胡松 通讯员 胡志斌

  在庆元,说起锥栗就一定会想到五大堡乡杨楼村。“杨楼锥栗”久负盛名,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

  据介绍,杨楼锥栗至少有300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杨楼全村有锥栗1600多亩,是全县著名的“锥栗之乡”。

  说起锥栗,今年66岁的吴创举侃侃而谈,他家种的最老的四五亩锥栗林就有50多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栗农。

  “以前锥栗是作为粮食的一种补充,杨楼人都是吃锥栗长大的。”吴创举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锥栗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更没想到这会是一笔财富。

  改革开发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锥栗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的经济价值也逐步体现出来。

 

  1995年,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便开始引导、扶持锥栗产业,杨楼开始了锥栗的商品化种植。

  吴创举也抓住时机,对老栗林进行技术改造,选育优质品种进行嫁接,新增种4亩嫁接锥栗林。每年他都定期对栗园进行除草,施放有机农家肥,确保生态有机。就这样,吴创举慢慢地把“种锥栗”经营成了一项增收事业。

  由于品质好,吴创举家的锥栗赢得了许多新老顾客的青睐。“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老顾客。光是卖给老顾客,我的锥栗就已经供不应求了。”吴创举表示,每年还没到锥栗上市,就有老顾客提前预订锥栗了,从来没有愁卖过。以往,他家锥栗价格都是每斤12元,今年虽然行情较差,但他家锥栗还是能卖每斤10元的价格,比其他人的多四五元。

  据吴创举估算,每年他家种的锥栗都能带给他1万元左右的收入,平均每亩有1000多元的收益。

  在杨楼,锥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然而,杨楼锥栗品牌还没打响以前,基本都是农户自己种、自己卖,经常就有农户的锥栗滞销。

  于是,2008年,杨楼村利用林权抵押担保,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庆元县金果锥栗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农户手中的锥栗,然后再联系销售推广锥栗,极大解决了滞销问题。

  “杨楼锥栗本身品质很好,慢慢市场就打开了,品牌打响了,这些年杨楼锥栗基本不愁卖。”杨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庆林介绍说,2011年,杨楼村还获得100多万元的特扶项目资金,建立县东部锥栗交易市场,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全村现有锥栗面积也发展到4000亩。

  不仅如此,杨楼锥栗还在技术创新、宣传方式等方面上与时俱进。近年来,杨楼村积极与市林科院对接,改进锥栗种植技术,实现扩量提质目标,并且跟浙江理工大学合作,为“杨楼锥栗”设计品牌logo,做精品包装,进一步提升了杨楼锥栗品牌的知名度。

  经过多年发展,杨楼锥栗早已闻名遐迩。吴庆林表示,跟市场的平均价格比起来,杨楼锥栗每斤价格可以多卖一到两元,除了个人提前预定的,杨楼的锥栗都会被“农联合”收购,进行加工、包装再出售,已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一片锥栗林让杨楼人逐渐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老百姓的日子宽裕了,对生活的追求也更高了。

  “从前杨楼的环境不好、垃圾乱丢,房屋也是参差不齐,这几年大伙儿对环境整治呼声越来越高,经过整治,村子越来越美了。”吴庆林带着记者沿着村庄内笔直的道路从村头走村尾,从溪的一边走到另一边,灰墙黛瓦的房子鳞次栉比映入溪流,溪流中可以看到鱼儿游弋,俨然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近几年,杨楼村依托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项目,获得了资金扶持,实施了外立面改造,建设了杨楼溪两岸清水平台、整村改厕及污水管网等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对此,吴创举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杨楼常见乱丢垃圾现象,一到夏天,味道特别大。现在好了,空气好,住得舒服,河道也有专人管理,溪水清澈见底,村里的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 五大堡乡乡长张一男介绍,下一步杨楼村将以银屏山隧道开通为契机,因地制宜,利用好村内的古道、河流、林地等自然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不断在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发力,将杨楼村打造成五大堡乡最美的“生态窗口”。

    (编辑:范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