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开设香菇文化特色课程,推动香菇文化的“活态传承”小记
八百多年香菇文化历久弥新,积淀出香菇功夫、香菇山歌等菇民“遗产”。经过岁月沉淀,这些菇民“遗产”愈加散发出神秘韵味。如何才能将香菇文化的“根”与“魂”传承得又“活”又“火”,散发当代魅力?近年来,城东小学、实验小学、中心幼儿园等学校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弘扬菇乡优秀传统文化,相继开设香菇文化特色课程,不断推动香菇文化的“活态传承”。
香菇山歌余音绕梁 实小学子延续乡音
“百山祖,入云端,山泉奔流三江源。风清清……”在实验小学的课间操时段,全校六个年级所有学生合唱菇乡山歌《菇乡谣》,山歌悠扬,悦耳动听。
现如今能够百人合唱,得益于全校师生一年以来的共同努力。记者从实验小学音乐老师叶庆玲处了解到,从上个学期期末开始,学校接到教学任务安排,此后音乐组的老师们便开始筹备课程教学事项,根据香菇山歌“非遗”文化内容,设置菇乡山歌课程。
其实,实验小学早在多年前就已通过“二都戏进校园”的拓展课形式普及菇乡戏曲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二都戏多为地方方言,而学生日常沟通交流多使用普通话,要领悟学透歌曲原意,就要花费不少功夫解释。为此,学校还专门聘请地方二都戏的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们直接与“非遗”相见,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
“‘二都戏进校园’拓展课针对的是对地方戏曲感兴趣的部分学生,而菇乡山歌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更注重让学生快速上口传唱。”叶庆玲说,要开课,首先摆在音乐老师面前的就是选曲,菇乡山歌如此之多,要能够满足一年级至六年级所有学生传唱,该如何选曲?
为此,实验小学音乐组教师寻遍县内专家,了解“菇乡山歌”的起源与发展,结合实小学生的特点,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出《菇乡谣》,并创编出适合学生们演绎的各种菇乡山歌表演形式。
《菇乡谣》歌词赋韵,节奏明朗,曲调悠扬,朗朗上口。第一部分为民谣,第二部分为主歌,原唱采用的便是童声。歌词通过描绘百山祖、吴三公、剁花法等元素,展现菇乡人文风情。
经过一学期教学,如今这首菇乡山歌在校内外广为传唱。“在学习二都戏的基础上,又学习了《菇乡谣》,对庆元香菇文化了解得越来越深。”四年级学生陈奕伊告诉记者,每次她在唱歌时,妈妈还会录视频后查找不足,让她更有动力练习。
“除了对《菇乡谣》进行全校推广外,下一步,实验小学还将开展《香菇之歌》等山歌教学。”据叶庆玲介绍,现在传唱菇乡谣已成为校园文明新景象,通过学生们传唱菇乡声音,扩大了地方戏曲受众面,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
香菇课程尽览文脉 中心幼儿萌芽焕发
“中心幼儿园筹备开设香菇课程其实较早,那还要从2007年说起……”在中心幼儿园副园长蔡章琴的办公室里,她从档案柜里拿出了当年的园本教材《悠悠菇香沁童心》。据蔡章琴介绍,当时借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研究课题的契机,中心幼儿园将庆元本土文化整理成册,纳入学前教育内容。
翻开教案,共分“说说家乡话、玩玩家乡的游戏”“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人、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风景名胜”四大板块,每一板块根据小班、中班、大班的学习能力开设不同课程,着重关注课程的生成性、情景的渲染性、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性和关注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性。
蔡章琴告诉记者,园本编写完成后,便安排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选出两个星期进行上课,具体上课的内容根据当下时节情况,由任课老师自行选择。十余年下来,园本不仅只是中心幼儿园教学使用,更是成为全县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材。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在不断改进,原有的教案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 2018年,中心幼儿园又对教材进行扩充。”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沈鑫群向记者介绍了新版教案《菇乡名胜慧童心》。原有的教案在课程上体系单一,新教案形成了以系列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学。从外观上看,新教案一改过去黑白印刷,变为彩色印刷,页码也由原有的175页增加到244页,同时还配备教材和光碟。
在具体教案设计上,以大班课程《快快乐乐过菇节》为例,原版教案设计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香菇节起源和第七届香菇节的主要活动。而新版教案设计“快乐香菇节”“菇”“小香菇”三个部分,在课程导入上除保持原有的图片视频外,还加入音乐鉴赏、谈话导入等形式,更加注重互动教学。
其实,中心幼儿园不仅是将菇乡文化纳入园本课程,在日常教学中也将香菇文化穿插在其他课程和活动中。香菇文化正以多种形式,不断让小朋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而传统香菇文化这棵大树也不断在园内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香菇功夫本色再现 城东少年传承技艺
抱拳行礼、秤锤落地、山羊翘角、水牛跑角……为了迎接2019中国·丽水国际食用菌大会暨第十一届庆元香菇文化节的到来,城东小学参与香菇功夫展演队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抓紧练习。
记者注意到,场地之外一位手扎留置针的女孩眼睛一直盯着排练现场。与记者交谈中,女孩得知此次是为香菇节展演筹备后,显得更加兴奋,希望能够早日回到训练队伍。
对于此次展演,一旁的城东小学体育老师王炉冬告诉记者,其实全校学生日常都在练习香菇功夫,而且香菇功夫还一直是学校的课间操,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此次展演从高年级中挑选出60名学生进行集训,现阶段主要针对表演当天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训练。
说起香菇功夫在城东小学的开展,这还得从2010年说起。当时学校着手探寻香菇传统文化,开始谋划开设香菇功夫课程,并成立香菇功夫课程组。为了能够掌握香菇功夫的精髓,课程组四处寻访香菇功夫技艺传承人拜师学艺。很快,第一套拳法“光棍担”应运而生。2011年,城东小学还成为全县“香菇功夫传承教学基地”。
课程开设了,专业教师在哪里?2014年,武术专业毕业的王炉冬来到城东小学,开始着手新拳法探索。他结合武术专业知识,反复琢磨拳法名词,最终,“七步拳花”“菇山拳花”两套拳法相继编写完成。为了让学生们有良好的训练环境,学校又专门建设起武术教室。短短几年,城东小学香菇功夫就成为外界关注庆元香菇文化传承的主要窗口。
非遗进校园,传承靠少年。沈晓童,一位酷爱运动的五年级短发女生。打起七步拳花时眼神坚定,刚柔并济,静发自如,仿佛还原了当年菇民外出护菇自卫的场景。打完拳后,显得有些羞涩的她说,从三年级开始学打香菇功夫,如今的她已经成为香菇功夫的小能手。
“近十年的摸索,香菇功夫这一非遗文化的种子已在城东小学茁壮成长。”王炉冬希望城东小学的香菇功夫能走出菇乡,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知晓这一先辈留下的文化,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